第67节(1 / 2)

('<!--<center>AD4</center>-->色入流,流外入流,可是能走到政事堂的,大多是贡举出身的。那些没有进士出身的,凭借着门荫步步高升得以出将入相的,还是会以不为进士为此生大憾。

长宁微微一笑,说:“诸生向往国子监,可如今,我要他们将视线落到知闻楼来。”要知道三十年时间足以改变国子监的风貌了,昔日太宗皇帝的门生所剩无几,里头的博士满嘴之乎者也,第一个反对女人干政。国子监既然不能为她所用,那她就另立自己的“文学馆”,要天下文人尽趋之!

国子监。

见到了刻本后,国子祭酒赵峤试图从知闻印坊下手,可向来识大体的公主不松口,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刻本在长安传开了。他们这些人总说着卷轴好,可对学生来说,卷轴凭几而读,一展就是长卷,哪能如随手可翻的刻本便利以往他们是瞧不上那些佛经的,也没从其中看出门道来,这会儿长安流行的都是刻本,便满脑子都是它的“好”。

长宁公主还算是厚道,在上头写了是国子监经书为底本,可这样还不够,他们想要的是上上下下都是国子监的痕迹。此读书事,岂能让旁人染指这显得国子监太失职了。商议来商议去,赵峤也没耐心再跟户部,太府的人攀扯,召集讲师,博士议论了一番,最后决定由国子监出资,盘下一家印刷坊,也学着知闻印坊刊刻九经。他们找了国子学中术法造诣不错的学生来抄写底板。可学生们想着贡举事,磨磨蹭蹭的,等到国子监紧赶慢赶刊刻出来了,一计算,就算是按照两百钱一册,那也是亏本买卖。从国子监中掏钱已经很为难了,再倒贴钱他们是怎么都不乐意做的,只得将书价提高到三百钱。国子监中的学生虽有怨言,可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一些看不惯知闻楼刻本上有女人名字的,倒是欢天喜地地从国子监那处买了“监本”,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的,好似这多出来的一百钱买回了他们的骨气。可没想到,不管是纸张,墨迹还是排版,都比不得知闻楼刻本清爽。什么骨气,志气,分明就是个冤大头!

恰在这时候,知闻楼里又有《昆山小集》印刻出来了,依旧留了工匠和抄写人的名字,可里头都是昆山书院学生的精粹,又有当世大儒评点,他们这些读书人能不买吗这《昆山小集》怎么看都是独一份啊!既然接受了知闻楼出来的《昆山小集》,那再接受九经刻本又如何那些个多花钱的越是深想,越觉得自己愚不可及,哪里还记得去顾着国子监的“生意”。

等到了消息的赵峤,孔修齐面色有些不好看,一来是昆山书院与国子监是竞争关系,这一回他国子监落后一步;二来则是一切想要动用朝廷的妙想都在冒出来的那一刻就宣告落败。至于原因嘛——谁让长宁公主监国呢谁让知闻楼印坊是长宁公主主导的呢他们想要通告天下学子以国子监刻本为正本,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我国子监的学生难道不如昆山书院吗”赵峤语调低沉。昆山书院是本朝建的,而他们国子学则是发端于数百年前,一直是天下第一学府。片刻后,他又说,“昆山书院能做的,我们国子监也可以。也选些优秀的文章出来,刊刻成集。他们的叫《昆山小集》,咱们就叫《国子缀珠》。”

孔修齐眼皮子动了动,应了一声“是”,心中却想着,昆山书院入学的资格比国子监松些,由于皇女在那边入学,使得一些权贵也将自家儿孙送到那边。至于来到国子监的,原本有良才美玉,可与那些个纨绔子弟一混同,都学坏了。而且国子监离家近,受了委屈便往家中跑,弄得博士与讲师里外不是人。要知道有些宠溺儿孙的,恨不得日日送汤饭,就守在国子监外不走。

丧气了一阵,孔修齐又打起精神来,万一与昆山书院一比,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来呢有些人本就是亲戚,就算儿孙无意争,长辈们也会说上几句,从而催促族中子弟进学。

赵峤,孔修齐又与诸博士商议了一阵,便将这事情定了下来,在国子监中张贴了布告,全然

', '')('<!--<center>AD4</center>-->不顾诸生们的哀嚎。他们这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知闻楼那边也收到了不少的文章,着手准备《京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