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柴荣的统一方针(下)(2 / 2)

所以当时来说,契丹和周朝能够不发生大的战争,主要还是因为契丹内部不稳定,耶律述律也么有什么南下的欲望,所以就这么获得了短暂的安定。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因为现在的耶律述律还很小,长大之后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间就奋发图强了,所以契丹始终对于中原来说是一个威胁。

王朴的策论里面并不主张先对契丹出手,因为在当时的王朴包括当时所有的主战大臣来说,对契丹出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当时那场契丹南下中原那场噩梦的,对于契丹还是有点恐惧感的,所以他们不敢轻易地对契丹作战,他们想着先拿下南方,这样一来还能有一个战略的缓冲,就算是和契丹作战不利也有后退的空间,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作战不利,一条黄河根本阻挡不住契丹大军。

所以当时朝野上下普遍的观点就是先拿下南唐,然后率领大军平定南方诸国,这样一来就能拥有一个对契丹作战很大的后方,所以这一点上来说,这个策略,也就是王朴的开边策的确是有其合理性,估计这也正是柴荣比较看好王朴这篇策论的一个原因。

但是实际上这整件事在柴荣的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计划的,柴荣虽然觉得王朴的这个策略不错,和他的有几分相似,但是还不完全一样,因为他觉得王朴等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按照王朴等人的建议,只要是拿下了南唐,那么南方基本上就能被平定了,但是柴荣明白征服不仅仅是在战场上面打了胜仗就行,关键是打了胜仗时候的统治工作,还有战后重建活动,这都是很关键的事情。

南方虽然好打,但是想要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中原的领导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是他们平定了南方之后就直接北北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刚刚完成统一的南方,不可能忠心耿耿的为柴荣全心全意的效力。

很有可能就在柴荣北上的时候,他们在后面就出坏招,甚至一看情况不对就开始搞起了叛乱,这都是有可能的,也是曾经发生过的。

曾经南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惨痛代价剿灭了楚国和闽国,但是还没等南唐好好地巩固一下,结果就在多种因素之家造成了楚国和闽国的叛乱,结果刚刚打下来的领土又被被人占去了,南唐损失惨重,但是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能有人会说,柴荣英明神武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并不是皇帝英明就行的,还需要地方藩镇的配合和臣服,这明显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一下子占领南方,周朝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消化,而且还有可能短时间内消化不良。

这绝对不符合柴荣的利益,所以柴荣的主张就是先把南方放一放,然后在将一些重要的地方拿下,一方面巩固周朝的边防,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到来的北伐进行物资储备,比如拿下南方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为将来提供粮食之类的。

而且还能节约一部分驻守在南方边境的军队,这就是柴荣的计划,先敲打南方,一方面让他们害怕,一方面捞点便宜,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个大的计划而准备的,那就是灭掉契丹。

此时的确是一个灭掉契丹的好机会,因为此时还是耶律述律当皇帝,他在契丹我们也说了整的乱七八糟的,民心不稳,政局动荡,只能把安内当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甚至内部还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可以说此时的契丹十分的虚弱,就算是不能进入契丹腹地,那么收服幽云十六州那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当时契丹还算是最大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他没有选择实力小的北汉,而是选择了契丹,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那就是先难后易,先北后南。

柴荣虽然也用到了以势压人这一套,也就是先难后易,但是他和王朴的策论里面提到的方式还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柴荣站在全局的角度上,选择了一个最有风险,也是一个最好的策略,这个策略此后没人敢用,那就是先打契丹,宋朝就是因为选择了最后进攻契丹,这才使得契丹遗祸大宋,其实当时也不能说宋初最后进攻契丹的策略是错误的,只能说眼光有不同,能力有大小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