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十九 章 具有大唐特色的御史大夫(2 / 2)

当郑天虹步入偏殿后,六位尚书和十几位侍郎起身相迎。看着他们疲惫的面容,郑天虹道:“列为大人辛苦了,都请坐吧。”

“这是臣等的本分。”众人说罢纷纷坐下后,几个提着食盒的太监进来为在场的众人每人奉上了一份出自御膳房的精致早点。

郑天虹坐到了偏殿中央的桌子后面,昨天下午也是在这里,她和几位尚书商议了许多和新皇登基大典有关的事务,把一些需要紧急办理的事情拟了几个折子由郑天虹拿着,准备先到养心殿求见太上皇御览,而后再把结果告诉即将登基的郑荥。却不料当郑天虹来到养心殿时却发现这里已经易主了,太上皇刚刚将养心殿交给了郑荥,他老人家带着已经升格为太后的姜黄后搬到了御花园后面的益寿宫去了,而且还说半年之内非太上皇召见任何人不得踏入益寿宫半步,并重点说明尤其是李良和长公主更是无论任何理由也是绝对不会见的。

知道父皇这是在放权,长公主郑天虹只得将将奏折交给了皇兄郑荥过目,并把几个不能书面请示的事情陈奏了一番。

首先是如何取得五王和十一家国公对郑荥的认可,前面交待过,按大唐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矩,大唐的皇帝立太子的话必须要得到这两大集团的认同,若是这两方有任何一方不同意的话,那么太子就要换人来做了。而象郑荥这样没当过太子直接登上皇位的在大唐的历史上还是头一份,好在郑荥历来就受到五位王爷的支持,而他又是李良指定的,通过李良来争取国公们的支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兄妹二人经过简单的交流就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

在解决了这个首要问题之后就轮到第二个问题了,不过说到底,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又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对李良的安置。执掌镇国金锏、总领天鹰军团和无尘院,又对郑荥有拥立之功的李良如今还是个正六品的官职,这样的品级显然和他的身份、贡献以及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不匹配,可就在这个问题上兄妹二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依照郑天虹的想法,应该在官职上设法对李良进行限制,而且他不是有可上打君王下打百官的镇国金锏吗,就让他担任一直因没有合适的人选而空闲多年的御史大夫一职好了。

说起来御史大夫这个官职还是比较大的,在最早设立这个官职的时候其权限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最高监察官,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最早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那时御史大夫虽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但仍偏重于执法或纠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

在前朝之初御史大夫和丞相比肩,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由于御史大夫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不过到了前朝后期,皇帝为了独揽朝政罢黜丞相,而作为牵制丞相的御史大夫,相应的责、权、利也被大幅度削减。除了保留了监察百官,参奏不法官吏外已经没有实权了,就连俸禄也减少了四分之三。前朝灭亡后中原五国并起,各国的开国皇帝设置官僚系统的时候,按照各自的理念在继承了前朝的官吏体制的基础上都做了一些不同的调整。六部基本是原封不动的都保留了下来;只有燕国设立了百官之首的丞相,其他四国都没有了这个官职;而对待御史大夫一职,卫、丰两国直接就给省略了,将其职责分摊到了吏部和刑部,而燕国为了牵制丞相的权力不但设立了御史大夫一职,还将其权力进一步扩大。

反过来再说大唐,大唐虽然设立的御史大夫的官职,但又和前朝以及中原其他几国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唐,御史大夫和他下属的官吏们居住和办公的地点不在京师。而是在距离京城一千多里之外的一个名为御史城的地方。这座御史城是大唐立国后新建的一座全封闭的小城,内城是御史们居住办公的地方,外城驻扎着一千兵士。除了拥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外,从高祖皇帝开始就赋予了御史大夫很多诸如可随时进宫面圣、无论身犯何罪也不会被判死刑、俸禄比六部尚书还要高上好几倍,在其去职后子孙三代之内免除各种徭役赋税,朝会时如果御史大夫说:“我要参人了!不能散朝!”就连皇帝也不能宣布退朝,哪怕这个朝会已经开了三天三夜……等等很多的特权,使之拥有了超然的地位。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米饭,就连耶稣大佬不是也吃了顿晚餐就挂掉了吗。

在享有特权的同时,大唐的御史大夫也受到了很多的约束。其中让人头疼的就是一旦就任御史大夫,那么对不起了!往上数四代、往下数三代、同辈的当然也跑不了,用八丈长的大杆子使劲划拉吧,打上的打不上的凡是和任职御史大夫的这个人稍微粘上一点亲亲关系,统统不能在六部和军中任职。还有就是其担任御史大夫期间,其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除了不得从政从军外,亦不得经商,还必需要搬到御史城居住,务农的也只能在御史城外划定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如此严格限制使得御史大夫在大唐成了一个舅舅不亲姥姥不爱,人见人烦的一个很不招人待见官职,那些世袭爵位的贵族自然是不愿意出任御史大夫了,不然的话就又是搬家又是要被七大姑八大姨之列的亲戚给骂死。

如果单单是这些也就算了,可是御史大夫的职责之中有个要命的规定,那就是每任御史大夫都有一个硬性指标,每年至少要对各个品级中十分之一的官吏进行调查,而且要对被调查官吏中不少于十分之一的官吏提起参奏。皇帝在接到参奏名单后,可保下四成的被参官员,而其他六成则必须根据御史大夫的建议进行处置。就拿正一品来说吧,大唐的一品官吏有六部的尚书、三大军团的主帅,加上御史大夫自己正好十个。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话,那么每年都会有一位一品大员因为御史大夫的参奏而丢官罢爵。而往下依次类推,每年都会有至少百分之零点四的官员倒霉,所占比重虽然看起来不多,但也基本上让官员们是人人自危,可以说御史大夫是全部大唐官吏的死对头!

当初高祖皇帝在给与御史大夫这些权限的时候,人们纷纷猜测其用意,大多数人认为这是高祖皇帝为了对付十一员只能用功高震主这四个字来形容的武将而采取的逐个击破的手段。却没想到没过多久,那十一位功勋之臣全部被封为了不在御史大夫监察范围之内的国公。

面对这样的变化众人有点蒙了,而当御史大夫开始行使职权使大批官员被贬后,那些心中有鬼的大臣一小部分自己辞官归乡,而大多数留恋权势的官员则是纷纷向当时的太子爷哭诉,求太子出面请太上皇削减御史大夫的权力。

太子也感觉御史大夫这么做有点过了,就去找了高祖皇帝。

据说当时高祖皇帝是这么对太子说的:“过了?那过了?……小子,老子告诉你,那些个排着队从午门进来参加朝会的家伙,如果全都当作贪赃枉法的给杀了……说实在的……一定有冤枉的,可是如果间隔一个杀一个……他奶奶的……又有漏网的。弄个有独立司法权的御史大夫出来威慑一下他们,也是让老百姓少受点罪!小子,学着点,你老子我设立的这个御史大夫可不是一般的御史大夫——这是具有大唐特色的御史大夫!”

第九十九章具有大唐特色的御史大夫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