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第二十六回一致对外(1 / 2)

逼上梁山 问天 1994 字 9个月前

依臣看,当今局势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我等已是妥善部署,当可掌控局势演变。臣以为可采纳郑理事之策略。”朱武毫不思索的就投了郑鹏一票。

这些分歧,早在来见李民之前,他们就已经表决过了,此时自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且不说朱武原本与那郑鹏一样,也是山贼出身,有受过郑鹏礼让职能的好处,在两厢决策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的时候,自然要偏帮一些郑鹏。就是单从事件本身来说。朱武这么一个唯情报论的布局。在情报完备的情况下,对大局的掌控绝对自信的很。完全有信心能控制大局走势,借势灭掉大宋而又不生五胡乱华的大势演变。

而至于其中百姓的牺牲,却是不在朱武考虑范围之内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布局。连自身军队和友军,那都不过是大局走势上的一个棋子、筹码。那就更别提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百姓了。

虽然李民立国的宗旨是共和,是以民为本。可显然,无论是郑鹏,还是朱武,都是没有这个觉悟的。

对此,李民即使没有今天这件事,那也是很明白的。而且,虽不赞同,可也很理解。毕竟,李民在现代的时候,虽然没经历过战争,可只看那些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中,都不加遮拦的描述为了取得某场战役的胜利,只是叫嚣着:“死多少人,我给你补多少人。”

部队的实力能补上。死去的战士和百姓又如能补上?那就更别提某位伟人为了胜利,动人民战争,藏兵于民了。

故此,李民很理解。随之看向了李纲。

李纲很是肃穆的说道:“臣随国主起事。不惜身做二臣。皆为建立共和之国尔。国之子民,即我之子民。岂可轻言牺牲。且战局如水。千变万化,如不能防微杜渐。即使神人,又怎能将千般变化,万种人心,尽皆谋尽,掌控。故,臣以为,既有中原百姓遭受刀兵之现状,又有五胡乱华之大势将生。我等切不可只顾利益,谋略,而舍大义。而今,当舍与宋之恩仇,挥兵救援。”

李民听罢众人的言辞。心中主意已定。

这种事,看似两种选择,可实际上,对李民来说,根本没有选择。李民可没有某些人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心态。外敌当前,自然是要一致对外。

而至于郑鹏,朱武等顾虑的要给李民一个完人的名声,不已前宋臣之身,彻底断送宋朝,而婉转一些的从异族手中收复。这对李民来说,根本没必要。

历史早就证明了。成王败寇。别说李世民那种逼父杀兄地都能千古传颂。就是元朝这种被侵略史。到了后世。都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历史传承地一部分。以大宋前国师身份。推翻大宋。这又算得什么。也就是这些在大宋体制下传承了忠孝名义地人。比较自我在意罢了。

李民当即正色说道:“诸卿之意。我已尽知。本尊之见。唯战尔!外敌当前。我共和之国。当起民之表率。舍弃恩怨。一致对外。犯我华夏。虽远必诛!”

李纲等四人。闻言当即精神一振。齐声应诺。

李纲这四个人。原本就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只是遇到这等大事。处理上。所在地角度不同罢了。

如今李民订下基调。别说是正合了李纲和公孙胜这两人地大公之心。就是那完全为了李民个人利益考虑地朱武和郑鹏。也是极受大义感召。

当下。有了大方向。朱武随即筹划了一番。提议道:“我军即立意援助大宋。抗衡外族。当兴堂堂正正之师。使我举**兵。均明我国大义。当初檄文。昭告天下。并严讨辽。金。西夏之不义。同时令高家军领第十五集团军。出兵东北。进攻燕京。以围魏救赵之势。逼辽国退兵。令岳飞。领蒙古军团。突袭金国国都。逼迫金国回援。同时。函大宋。应允其和议。令其开放边界。令折家军。种家军。分别率领第十三集团军与第十四集团军快回援西北。救助西北边军。震慑西夏撤兵。同时督令大宋和议后遣使昭告吐番与西南诸部退出我中原。”

对于朱武的这个提议,李民大致上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在小地方,李民却还是想找他那个记名弟子耶律大石问个清楚。毕竟当初耶律大石立誓不进犯中原,如今违誓,若不给的果报,岂不是显天道无眼。

当下,李民补充道:“此策不错。不过西夏,多是骑兵。游击千里,迅捷无比,

救援兵势未成,其对中原的祸害,已是巨大领第二骑兵军。与文书檄文之前,先行一步,击其先头部队。同时,在以此策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