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省一级领导除了布政使、提刑按察使之外,还有都指挥使,是掌一省军事的。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为“三司”。这军队与杨秋池关系不大,金师爷说暂时就不用去拜访了,将来有事的时候再说。
另外,湖广武昌府还设有锦衣卫千户所,首领千户虽然只是五品,但身份特殊,连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不敢小视。不过,杨秋池锦衣卫指挥使特使的身份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泄露的,所以,这千户也就不去拜访了。
从提刑按察衙门出来之后,宋芸儿问杨秋池下面该去哪里。
该拜访的都拜访完了,剩下的就是游览当地名胜,公差旅游嘛。
这是杨秋池第一次到武昌,得好好玩玩,最想去的地方当然是黄鹤楼,那可是名胜,那是多少文人骚客吟诵的对象。不过现在已经是下午,肚子也饿了,还是先找吃的,明天再去登黄鹤楼。
说到吃的,杨秋池想起来了,毛老人家有一句诗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来到武昌,这武昌鱼那是肯定要吃的。
武昌鱼自古有名,据《三国志》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唐代大诗人岑参也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的名句。
杨秋池当下说道:“咱们找个临江的酒楼,吃武昌鱼去!”大家都说好。
杨秋池等人信步来到长江边,找了一家大酒楼,上了二楼雅座。从这里可以眺望远处滚滚长江,真有点毛主席那“极目楚天舒”的味道。
现在饥民遍野,生意不好做,见到杨秋池一大帮人上来,这酒楼掌柜的喜出望外,分外地热情。
听说杨秋池要吃武昌鱼,掌柜的自豪地夸耀道:“客官。您可来对地方了,咱这酒楼做的武昌鱼那可是整个武昌府首屈一指的,做出来的鱼滑嫩爽口,清香扑鼻。包你吃了一次就忘不掉,还想来第二次。现在闹饥荒。生意不好,要是往年,咱酒楼这武昌鱼可是供不应求,来晚了都吃不着呢。”
杨秋池听他说得食指大动,连声催促快上菜。
不一会,酒宴摆上。主菜是蒸武昌鱼。当然,另外给白素梅准备了几道精致的素菜,嘱咐了用专门的干净素食炒锅洗干净。专门地素食师傅做的,半点荤腥都不能粘。
杨秋池招呼大家动筷子,自己狼吞虎咽大嚼起来。
突然发现宋芸儿依着窗栏没动筷子,杨秋池问道:“芸儿。你怎么不吃啊?”
宋芸儿指了指楼下街道两边躺着做着的乞丐饥民,还有插着草标卖儿卖女的,叹了口气,道:“看着他们这惨样,我真有些食不下咽。”
杨秋池有些不好意思,吩咐酒楼掌柜的。替他准备一大锅粥,供给楼下饥民们。那掌柜地连声答应,一个劲夸杨秋池宅心仁厚。宋芸儿见杨秋池体会自己的心思。心中欢喜不已。
不一会,粥就准备好了。一条街的饥民好几百口子听说酒楼放粥,都围拢了过来,都是穷苦人,倒也不争抢,排队领粥,队伍排得老长。
杨秋池他们吃完的时候,那些粥也分完了。还有好多饥民没领到。
杨秋池很歉意地看着楼下那些仰着头可怜巴巴看着自己的饥民,叹惜自己的能力有限,帮不了这么多人。
这时候,街道边躺着的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杨秋池的注意,这小女孩大概十四五岁,面黄肌瘦,一头蓬松脏乱地头发,上面还插了一根草标,躺在街边一动也不动,巡逻的官兵走过踢她一脚,看看她死了没有,这时候她才艰难地动了动身子。
刚才酒楼发粥的地方离她不远,可她显然没有领到粥,可能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看来,这个女孩子气息奄奄已经快死了。
小女孩旁边躺着两个中年男女,由于躺得比较靠里,所以巡逻地官兵没有踢他们,不过,从他们躺着的怪异姿势,杨秋池就可以断定,这两个中年男女很可能已经死了。
那中年妇人一只手搂着怀里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也是一动不动的,妇人另一只手紧紧拉着小女孩的手。看样子,这是一家人。
那母亲临死之前,还在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这种母爱深深震动了杨秋池,他猛地转身跑下楼去。
众人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宋芸儿连忙起身追了下去。南宫雄带着几名护卫也紧跟杨秋池下楼,来到了街上。
一条大街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地饥民。寒风凛冽,饥民们簌簌发抖。
杨秋池来到那小女孩身边,抓住她的手摇了摇,感觉到她的手冰冷。小女孩艰难地睁开了双眼看了看杨秋池,然后又昏睡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