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围城(1 / 2)

步步生莲 月关 4083 字 9个月前

第10章围城

凭心而论,杜真的确是一员猛将,然而若论勇猛,唐军绝非宋军可比,再加上兵力相差过于悬殊,一钻进包围圈,他的人马就立即陷入苦战,遭到了宋军一边倒的***。

杜真并没有马上突围,尽管以宋军的凶猛,他即便立即突围也未必成功,但他连这种尝试都没有做,因为他要为郑彦华那一路兵马尽量争取时间,哪怕为此全军覆没,只要主帅郑彦华能毁了宋人的浮桥也是值得的。浮桥一毁,宋人再想搜罗所需物资重新建桥,又需几日时光,几天的宝贵时间,只要唐军抓住战机,集中各路人马打一个漂亮的歼击战,就能把这支入侵之寇予以消灭。

而这打算,他们甚至来不及报知金陵,今日果断应战,奇袭浮桥,是郑彦华与他个人的计议,他们的使命,只是像飞蛾扑火一般,毁去浮桥也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至于朝廷能否抓住这个难得的战机,自有朝廷上的文武官员去判断,或许,他们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仍然龟缩于城池之中被动地等待,但那已经不是他能***心的事了,他是唐人,是一名唐将,他尽到了自己的本份,死亦无憾。

决心以死赴国难的杜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诱饵,眼见受到宋军主力的包围不惊反喜,他指挥所部一边抵抗一边向人数稍少的赵光义一方移动,做出试图突围的姿态,紧紧牵引住宋军主力,为主帅郑彦华争取着宝贵的时间。

郑彦华的战舰还未驶到浮桥处,迎面便遭受了一番狂风暴雨般的洗礼,每艘战舰上都密密麻麻插满了箭矢,尚未交锋便折了一成人马,随即数十条火船便***了大江江面,肆无忌惮地向他的战舰群扑来。

“宋军早已有备!”

郑彦华大吃一惊,随即桅杆高处的瞭望台上又传来兵士的惊呼:“慈湖以西发现大股宋军,杜真将军已陷入重重包围。”

郑彦华的脸色变了,奇袭、奇袭,攻其无备才叫奇袭,想不到这声东击西之计竟然如此轻易地被宋军看破,看这架势,宋军早已预料到他的到来,他还能得手吗?

满心希望自己以奇军奏奇效,立不世之奇功的郑节度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当看见火船之后驾驶着缴获的唐军巨舰的宋人在殷殷如雷的战鼓声中向他逼近时,郑大将军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撤!”

一矢未发,丢下以性命为诱饵的袍泽兄弟,纵横大江惯于水战的郑将军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以迅捷无比的速度,在宋军面前展示了他的水军是如何的训练有素,***舟技巧是如何的高超,在两军交战之前,他们逃之夭夭了。

杨浩和尧留硬着头皮指挥着那些经过匆匆训练,略知***舟之术的禁军战士,一半借助于长江水力的自然流动,慢吞吞地向来敌靠近,由于船速慢,有劲儿没处使的士兵们只好把两膀之力都用在战鼓上,把一面面巨大的战鼓擂得山响,然后他们就看到来敌在他们面前以极精湛的***舟之术露了一手漂亮的原地转身技巧,然后便飞快地逃了,快得他们想追都追不上。

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败!

杨浩暗自慨叹,他现在已经明白,在他这只小蝴蝶的扇动下,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已足以影响历史的许多大事,但是有些东西不是现在的他所能改变的,军事实力、政局、吏治、人性……

唐军多年积弊,再摊上一个只懂得吟风弄月的国主,在宋人面前,他们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就算是像林虎子那样的将领仍然活着,也只不过多拖延些时日,让唐国多苟延残喘几日,没人扶得起李煜这个连阿斗都不如的货色,神仙都无能为力。

杜真浑身浴血地杀到高处,遥望采石矶方向,看到高高的帆樯移动的方向,已经明白奇袭计划失败了,郑帅的人马撤得如此之快,恐怕……恐怕他们根本不曾与宋军认真地交过手,他成了一枚无用的弃卒,所有的一切都是白白牺牲。

杜真悲愤莫名,如今情形,他是报国无门,只能为誓死追随的部属谋一条生路了,杜真率领亲兵卫队杀向堵住退路的赵光义,为他的袍泽兄弟争取着活路,他用血肉撕开一道口子,喝令所部立即突围,自己则率领亲兵卫队向左右绞杀,确保豁口不会被宋军再硬生生堵上。

赵光义分兵一半让杨浩带走,结果竟在杜真的拼死搏杀下被他打开了一道豁口,不由得又惊又怒,赵光义再也按捺不住,亲自披甲杀进了战团,使一条镔铁棍,一路向杜真冲去,身旁亲兵恐他有失,紧紧护在他的身旁,赵光义一条镔铁棍势力雄浑,一路趟杀过来,真个是碰着死、挨着亡,无人是他一敌之合。

杜真血染战袍,手中一杆枪杀得力竭,鲜血都糊住了枪缨,正竭力抵挡着宋军汹涌如浪的攻击,赵光义到了,大吼一声,手中一根镔铁棍一招力劈华山便向杜真劈开。

杜真还未看清来者是谁,便听霹雳般一声大喝,迎头一棍带着凌厉的风声劈来,杜真立即两膀较力,横枪一挡:“开!”

就听“铿”地一声,枪棍相交,长枪微微一弯,又复弹直,杜真双臂发颤、虎口发麻,不由暗暗吃惊:“这人是谁,好霸道的棍子。”

那棍弹开,使棍的黑面披甲大汉棍随身转,原地一个腾闪,借势又是一棍劈下,根本不给他喘息之机,杜真前后左右都是人,欲待腾挪也不可能,大枪更来不及顺回来挑刺来敌,情急之下只得横枪再挡。

“嗨!”一棍挡开,第三棍又到了,只听“喀嚓”一声,杜真手中的大枪再挡不住那镔铁棍风一般的劈挂之力,枪断,鹅卵粗的镔铁棍端带着殷殷风雷之声砸在杜真的额头,红白之物飞溅,赵光义这一棍几乎一直砸进腔子里去。

赵光义收棍,看着已逃出重围正落荒而逃的一股唐军,杀气腾腾地道:“以五万杀一万,还要让他们突出重围,那本王颜面何存?追!”

杨浩收拾了采石矶的局面,嘱咐守将沿江上下放出哨卫远至三十里外,这才挥兵来助赵光义,待他赶到,赵光义已亲率大军一路追杀下去了,后续部队正在打扫战场,杨浩问明经过,立即循着赵光义的去向追了下去。

唐军逃兵慌不择路,逃向了就近的当涂城,当涂是一座小城,又无大军拱卫,待他们逃到当涂,眼见追兵锲而不舍,这座小城根本抵挡不住,只得穿城而过继续逃命,宋军一哄入城,开始烧杀抢掠起来。

待杨浩赶到时,只见城中处处火起,***者、掳掠者、肆意***手无寸铁的平民者比比皆是,杀红了眼的士兵甚至连寺院也不放过。虽说宋人信佛者也众,但是不信神佛的也大有人在,当初柴世宗‘灭佛’,奉命捣毁佛像,驱僧还俗的军士如今许多已在军中做了下级军官,他们是不敬神明的,有他们带头,那些临危携细软逃进寺庙,把寺庙当做保护神的百姓也都被劫掠一空,若见有姿色出众的女子,便在佛堂之上也有施暴者。

杨浩又惊又怒,眼见兵士如匪,散落各处,欲待制止也是有心无力,只得怒火满腔去寻赵光义。

待他见到赵光义,立即愤然禀道:“千岁,我宋国王师侥江南,讨伐者乃是唐主,这些百姓,不日都将是我宋国子民,怎么可以纵兵如匪,肆意***掳掠。”

赵光义不以为然,微笑道:“本王早与三军有约,若三军勇猛向前,但得一城,可任其掳掠,如今我军破采石矶、灭杜真所部,人人奋勇向前,悍不畏死,理当犒赏,本王岂能失信于三军?”

“千岁,吊伐唐国,百姓无辜,眼看他们受此无妄兵灾,千岁就忍得下心么?”

赵光义哈哈一笑,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杨左使岂可怀妇人之仁?你妻妾惨死于唐国,难道就不恨唐人狡诈,怎么反替他们请命来了?”

杨浩一窒,拱手道:“杨浩有恨,也不想罪及无辜,千岁,若是纵兵如匪,失却江南民心,江南军民难保不会重蹈蜀人覆辙。破城安民,军纪严明,方能招揽民心呐。”

赵光义纵容所部,既为激励三军誓死效命,也是有意自污,在掌握军权的同时,为自己的战功染些瑕疵,所作所为本有目的,这是他在长江西岸就已暗自决定的,杨浩的劝告自然不放在心上。

不过他现在对杨浩越来越是倚重,识破唐人声东击西计的更是杨浩,他也不想太过己甚,如今目的已然达到,他便顺水推舟地笑道:“若非城中未遇抵抗,本王还要下令屠城呢,杨左使宅心仁厚,却不是适宜带兵的人啊,罢了,本王看你面子,收兵便是。”

宋军虽然烧杀抢掠时一如土匪,但是毕竟是军纪严明的军队,鸣金声起便纷纷归队,杨浩带人扑灭城中各处火势,然后便带着亲兵往自己曾经住过的所在去探看了一番,见壁宿与水月小师太已不在那里,这才放心。

牵着马一路往回走,看到处处破败,战火硝烟,杨浩心中愤懑,却也无可奈何。战乱一起,遭殃的总是百姓,所谓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只存在于官方的史书神话中。即便以岳飞之孙岳珂所叙为蓝本塑造出来的岳家军的撼天战功和钢铁军纪,简直就是仁义之师的最佳注解,事实上也要打个七七八八的折扣。

所谓秋毫无犯的王者之师,与其他军队的区别只是造的孽多与少罢了,那时所矜夸的秋毫无犯,还时常是指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而言的,他们对敌国领土上的百姓倒底如何可想而知。杨浩默默地行于街头,喟然一叹:“有朝一日我为统兵之帅时也会造成许多人流离失所么?”

“不过,统帅的意旨,对战时的破坏、战后的重建,总有重大影响。所谓不破不立,战争机器掌握在我的手里,总比掌握在李氏手中要少造许多杀孽。既然不能拒绝这历史使命,我就尝试着去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