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大哥,好久不见(1 / 2)

庆余年 猫腻 2904 字 9个月前

第一百一十章大哥,好久不见

听到明家叫价的消息,范闲微微皱眉,似乎没有想到对方的应对来的是如此之快,如此老辣,但其实他心里依然是一片平静,这本来就是预料中事,明家又不是一头待宰的猪,虽然眼下事出突然,但是老谋深算如明青达,肯定有比较好的应对方法。

黄公公与郭铮听到这个消息,精神为之一振,安坐许久的贵臀终于往前移了移,满怀期望地听着院中的声音。

只有薛清依然是一副老神在在的神情,品着碗中的佳茗。

这已经是第五标了,本来就不属于明家的目标之一,但他们选在此时出价,目的自然是在此时万马齐喑的场面下,当一个出头马,小压一下乙四号房中夏栖飞一行人的气焰,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用一种迹近无赖的手段拖时间,缓进程。

所以这一轮叫价就显得格外无趣,甚至是无聊,远远及不上第一轮时夏栖飞与岭南熊家针锋相对,双刀并火的激烈状况,甚至连先前那几轮都及不上。

明家叫的价极低,根本看不出半分诚意,不过明青达本就不在意这个,满脸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与族中的掌柜们磨蹭着时间。

一轮叫价就花了几刻钟的功夫,明家算起帐来,就像是初哥一样生涩,叫起价来,像黄花闺女一样害羞,递起牛皮纸袋来,像没牙老婆婆一般行动不便。

反正是能怎么拖就怎么拖。由主人到帐房,配合的极为默契,硬是让众人等的心焦不堪,却也没办法找出什么问题,转运司负责唱礼的官员已经开始站在石阶上打呵欠了,这第五标还没有结束。

夏栖飞的价一直压着明家一大截,但三轮叫价未止,谁也不能跳到下一个环节。

四周的江南商家们开始聊天喝茶。这些老狐狸们都看出来了明老爷子存地什么打算,知道今天之内,大概就只能开到第五标。

天上的日头缓慢而又坚定地往西边移去,明家人的说话动作缓慢而拖泥带水地进行着。庭间一只小鸟落了下来,好奇地看着四周打着呵欠闲聊的人们,似乎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这个院子里的一切都像是慢动作。

明家不急。

江南商人们不急。

黄公公与郭铮不急。

江南总督薛清更不急。

不知道乙四房中的强盗碰到这种慢火熬老汤的功夫会不会抓狂,不过范闲还是在众人的小意窥试中。隐去眉间地一些焦燥,内心一片清明,满怀赞叹明家的老辣功夫与无耻手段。

日头渐趋西山,将内库宅院大门的影子拖的长长有如姑娘的裙子,那只在石阶上连青草都没有找到一根的小鸟。抬起头来看了看四周,满怀幽怨地咕咕了两声,振翅飞走。

当的一声明锣响起,代表内库招标成功结束的鞭炮没有炸响。因为第五标地第三次叫价才刚刚结束,夏栖飞再次“艰难”地战胜了明家,获得了北方玻璃行销权,此时内库新春开门招标的第一天就要被迫结束了。

庭院间众家商人嘘了一口气,伸了伸懒腰,有些心有余悸地抹了抹冷汗,幸亏今天最后明家出手,硬生生将时间耗了过去。不然以最开始乙四号房的气势,鬼知道这肥的流油的内库十六标还能留下几滴汤水来。

黄公公与郭铮互视一眼,欣慰地笑了,夏栖飞地出手确实令他们意外,好在最后拖的对方气势全无,想必明家今天晚上应该会对明天的事情安排妥当。

范闲坐在椅上,抬着台,越过大宅院那道高墙。眯眼看着天边的一抹红。却已经看不到夕阳。

宅院里开始清场,封标。商人们带进来地银票与一应工具都不用再带出去,一来是为了方便,一来是为了安全,在今天晚上,由江南路、监察院、转运司、苏州府四衙联防,会将这座内库宅院紧紧看守起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士兵们开始在廊下的房间与花厅外面贴封条,商人们已经出来了,站在院落中三五凑在一处聊着天,待看见明家老爷子与明少爷从甲一房里出来,众人赶紧过去问安行礼,大家说话的声音比较低,但议论焦点所在,自然是那位乙四房中的强盗。

夏栖飞沉着脸,领着自己的手下站在离内库宅院大门最近的墙下,那处一片阴暗。

众人一边议论着,一边望着那处,看着阴暗处的那群人,想到先前这些强盗们地手段,愈发觉得心中惶然。

这时候,正堂里的四大员也走了下来。

“见过黄公公。”“见过薛大人。”“小范大人,可得给小的留口饭吃啊。”

商人们一下子涌上前来,将四位大员围在中央,见礼的见礼,诉苦的诉苦,热闹至极。范闲忍不住笑了起来,看着面色有些恼怒的岭南熊家熊百龄,安慰一番,又取笑说道:“还有十一标,你们着什么急?”

众家族代言人心中叫苦,心想剩的十一项里,明家对捆绑的八项是志在必得,哪里有自己地饭吃。

范闲又叹息说道:“分项太少,总是有人会轮不到,这是朝廷规矩,我可没有办法。”

众人一听这话,马上就想到范闲最开始地提议,又听他说着规矩二字,眼睛不由一亮,熊百龄忽然嘿嘿一笑,压低声音说道:“这规矩……还不是人定的。”

这些商家今天没有争到好处,当然不可避免地对于明天地标项产生了某种饥渴。

一直在人群外冷眼旁观的明青达皱了皱眉头,知道钦差大人这是在暗中诱劝那些商家与自己明家争份额。心里冷笑一声,面上却淡淡笑着,不易察觉地看了黄公公一眼。

黄公公会意,微笑插话说道:“诸位,咱家也是这般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