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秦王(完)(2 / 2)

蜀国统领剑阁兵马的主将王宗弼心急如焚,在未得到确切情报的情况下,率军轻进百牢关,结果甫一出关东进,退路就被定军山上的余仲迂回围堵。

当此之时,李思安部已在南郑修整完毕,并奉萧砚的命令马不停蹄的疾驰过勉县,正面向王宗弼逼压,迫使王宗弼与李思安发生交战。

双方都是主力军,但王宗弼麾下的剑阁兵马受到东西两面夹击,又有王建投降的士气影响,仅仅只坚持了一个时辰,中央的一个大方阵就轰然溃败,被李思安亲领骑兵突破,进而数个方阵被冲垮,上万人的部队就此全溃。

在这个正面战场上,蜀军大败,被俘数千人,主将王宗弼不肯受降,在对着南郑方向三次叩头言罪后,自刎而死。

萧砚命人收拢王宗弼的尸身安葬,进而亲自领兵南下,蜀国在汉中的兴州、利州,皆向萧砚投降。

蜀军在剑阁的主力已经大败,将士死尽,被俘起码过半,军械辎重更是损失殆尽,全部作为给养补给了萧砚的归德军。

剑阁关即便还有蜀国将士守着,但在成都方向的援军还未抵达的情况下,并未坚守,被王宗弼留守下来的将领接受了萧砚带的王建诏令,开关投降。

这个时候,事实才终于证明了萧砚分兵用以全歼王宗弼的大胆计划并无问题。

跟着萧砚孤军深入的归德军将士们,这会也才终于将长达半月的高压情绪、悬着的心,随着局势的变化,彻底轻松落下来。

萧砚走在剑阁关上,倒并无太多的喜悦,所谓战胜,是除了战败之外的最大悲剧。这并非惺惺作态,尸横遍野的场面,空气中的血腥味,夹杂着失禁的臭味,及伤兵的隐约呻吟声,只要是场大战,战胜后便都能感受到。

战场上获得的狂喜,其实很难表达出来,不论是敌方还是己方,都付出了不小的伤亡,成千上万的人都为此殒命,背后更是一个个家庭因此破碎。

战争是很残酷的事,萧砚在战后确实很少因此开怀大笑起来,战争后的秩序重建,远远比战争更麻烦与痛苦。

“唉……”同样被带到剑阁来的,还有王建的大臣周庠与张格,前者默然叹气,后者则苦笑着出声:“上将军真乃用兵如神。”

“双方将士都很用命,不过胜利在我而已。”萧砚平静应了一声,然后看向周庠二人:“我探得情报,你们蜀国的弘农郡公晋晖领着成都的援兵停在了绵州,你们说他会不会继续打下去?”

张格拱手道:“仆愿替上将军去劝降晋晖。”

萧砚看了下低头不说话的周庠,于是站在关城的城垛前环视着南面的山川形势。如果是在平原上,地势虽然会更开阔,但目力所及其实看不到太远。倒是在这种山脉起伏的地方,一旦站在了高处,视野中的风物,反而会十分壮阔。

翘首迎风,登高远眺,此刻萧砚好像不只是在看南面的山川,而是在看整个成都平原。仿若东临剑阁,以观天下。

一枚树叶飘了过来,萧砚看见了它,伸手将其抓住,放在手心观摩了一下,片刻后,他才抬头目视着南方,随手把树叶扔在了地上。

“若要继续打,他们会败的很惨。”

这一句十分平静但极为狂妄的话从萧砚口中说出来,两个蜀国臣子却是哑口无言,默认以对。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道理只有周庠二人清楚,那位统领成都仅剩主力的晋晖却并不如此认为。

其人停驻在绵州,虽不北上,但亦遣斥候来打探剑阁关的情况,并有调遣兵马的动作。

好在成都方面比起晋晖来更要冷静的多,一封国书被成都的使臣迅速送到了萧砚手中。

原来在王建投降的消息传回成都后,太子王元膺便马上登基称帝,甚至还分别下达了让晋晖与王宗弼聚兵围歼萧砚的命令。

彼时的蜀国,唯一的损失不过丢失了一位皇帝和诸等行在臣僚,大军主力仍在,王元膺自不会真的认为有什么亡国的危险,甚至可能还会在心底感谢萧砚俘虏了他的老爹王建。

直到王宗弼兵败自杀,剑阁失守,大半个汉中都降于萧砚,甚至还隐隐有王宗侃已在凤翔兵败的消息在成都流传后,王元膺才终于害怕起来,不顾宰相韦庄的反对,递交了求和的国书。

乃是王元膺愿意自去帝位,奉梁朝为宗,同时割汉中全境与夔州于萧砚,并每年奉上岁币十万贯与蜀锦一万匹于梁朝,以求换回剑阁关。

萧砚当然不接受,将成都的使臣驳回,乃是要王元膺将岁币加到百万贯,蜀锦加到十万匹,并要求王元膺不但需自去帝位,还不允许保留蜀王的称号,同时索要黔中的施、溪、辰、锦四州,如此两国才可以凭剑阁关为界,从此和睦相处。

如此苛刻的条件,王元膺哪里愿意接受,当即大怒,又恢复了自己的皇帝称号,并强征成都百姓为兵,齐发绵州御驾亲征,乃是要与蜀国共存亡。

萧砚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着即领兵南下,几乎没有任何阻滞,只了三天便抵达绵州,但并未攻城,而是留下了李思安控遏路口,主力则依靠机动之利从西面绕行而过。

屯兵在绵州的晋晖先是固守城池,在发现归德军主力绕道,便发大军去攻打李思安,欲断萧砚的辎重。

李思安果然败退,领兵向北走,晋晖率领大军去追,但很快就反应过来,急忙又领人向南去堵萧砚。

可晋晖才走至万安白马关,就接到急报,乃是萧砚领兵到了绵竹关后,居然又故技重施,绕道而过,据说累死了数百匹战马。

但萧砚绕绵竹关过,便终于在德阳遇上领着成都新旧军马说要御驾亲征的王元膺,两军在德阳北大战,只两刻钟,萧砚便击破了蜀军大阵中军。

王元膺大败,只来得及带领几百人向成都逃,萧砚丝毫不顾成千上万的俘虏,亲自领人在王元膺背后紧追不舍,王元膺逃跑所经过的广汉、新都二城竟都不敢开城援救,于是仅有两三骑跟随的王元膺在成都北的凤凰水岸力竭,被萧砚生擒。

而王元膺大败的消息传回成都,留守在成都的二徐之父,蜀国骠骑大将军徐耕开城向萧砚投降。

蜀国。

亡了。

前后之际,不过一月。

晋晖还欲作抵抗,却为部下所绑,全军在白马关就地向萧砚投降,受降者甚至只是个归德军普通五百人指挥使。

次日,蜀国宰相韦庄拖着病体,代表蜀国皇室递交了大蜀玉玺。

七月上旬,在凤翔与岐军、定霸都僵持的王宗侃因粮草军需断绝,向定霸都主将田道成投降。

就此,蜀国彻底覆灭,梁朝版图扩张至黔蜀全境,与娆疆、南汉接壤,得民百万,兵甲钱粮不可计数。

同一时间,岐王李茂贞亦上国书,愿奉岐国全境归降梁朝。

天下震恐。

在长安的梁帝朱友贞几乎是马上就下了圣旨:

以萧砚为相国、太尉、司徒、总百揆,以凤翔、天雄、泾原、渭北、东川、西川、黔中、佑国、匡国、镇国、感化、忠武、忠义、荆南等二十四道为秦国,进封萧砚为秦王,加九锡、冕九旒,假节钺,行天子车驾,出警入跸,兴建秦王宫。

四海俱寂。

————

萧砚轻骑出蜀,待回到汉中时,已近八月,无数书信都堆积在这里,里面有河北、汴京即冯道、韩延徽等天策府文武的信,自然也有姬如雪的家书,还有一些是南面诸侯马殷、钱镠的恭贺信。

蜀道难以通行,信件的运转很麻烦,加之在成都的时候萧砚确实很忙,所以一些不太重要的信件他都让人留在了汉中南郑。

姬如雪这妮子最古怪,这两个月一封信都没写就罢了,萧砚刚回汉中,她的信居然也刚到不久。

萧砚便先拆开姬如雪的信件,一眼扫去,却皱眉发现只有寥寥数字。

“联姻,以安岐国,以诞世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