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节目组拍了在天后宫虔诚祈福的人们,以及期盼着渔获丰收的渔民。
接下来,就以运鱼的过程为主线,连接了整集的纪录片故事。
新鲜海鲜没有什么花样,清蒸与白灼是对海鲜最好的褒奖,最贵的花园私房菜,也就只能在摆盘上搞点造型。
白灼花螺摆在竹编的小筐里。
白灼花螺放在油亮乌黑的小石子上。
白灼花螺摆在晶莹剔透的刨冰上。
……
海鲜过于朴素,人间绝色还得是小吃。
摄制组挑了像果冻一样的“土笋冻”,半透明的冻子里,裹着一根一根的沙虫。
本来摄制组还拍了一大段沙虫扭来扭去的素材,带回来剪辑的时候,被路菲菲否了:“如果是猎奇向的内容没有问题,进来的都是不怕的。普通人的话,怕虫子的还是多,美食片还是得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摄影师嘀咕了一句:“我觉得挺可爱的,有什么好怕的。”
路菲菲耸耸肩:“我在广州住过一段时间,从一开始打蟑螂必须得找东西打,到后面看到直接上手拍。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是,你不能否认大多数人,甚至有男生看到蟑螂都要叫吧?
就像猪牛羊肉在集市上卖t,大多数人都不会感觉到不适,你要是搞好多眼球、头骨堆在一堆,那感觉是不一样的。”讨论完了视频内容,再讨论文案内容。
以前的美食纪录片的风格很教条,看起来就像一本正经的菜谱,什么味道鲜美、肥而不腻、香酥可口、入口即化……
路菲菲见过这种四个字四个字说话的,也见过在短视频时期那些语言贫乏到让人崩溃的up主,不管是吃糕点还是吃大肉,百分之九十的形容词都是:“糯叽叽”“粘乎乎”“你就吃吧,一吃一个不吱声”。
这两种,都让人无法对食物产生什么兴致,对节目就更没有兴致了。
文案写了第一版,就是教条味儿十足的。
路菲菲笑道:“感觉好像电视大学的课堂,一个人穿着深灰色的西装,端坐在讲台前,旁边配着拍的视频。”
她模仿着老师上课的样子,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经地说:“这块土笋冻软滑鲜香,切开可见点点星虫。
下面这段注意,是重点,要放芥末香菜和酱油调味,去除土腥味。
做土笋冻的黑土蚯,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自带丰富胶质,简单熬煮后,就会凝固。
记下来没有?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与会众人都笑起来。
路菲菲对文案说:“这种风格太有距离感,是不行的。”
文案又拿出一版,路菲菲惊讶:“这么短的时间内,你写了两版?!”
“这是我最早写的,被周姐毙了。是朋友介绍性质的。”
这一版,确实相当的生活化、口语化,就好像一个外地游客,找当地朋友询问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当地朋友说:“我们这边的艾沙江烤包子,绝啦!外面烤得特别脆,一咬一口汁,还便宜,我每天下班都要去买,排队排得很凶哦!”
对于这一版,路菲菲的意见跟周澜一样:“如果是单纯的吃播,或者是普通的个人网络日记,是没有问题的。要是配上解说人的表情和手势,肯定效果很好。但是,不适用于纪录片,纪录片还是要稍微提升一下文化内涵的。”
一本正经不行,生活口语化也不行,文案懵了,她不知道应该写成什么样,才能让老板们满意。
“那是要写成像汪曾祺的那种风格吗?”
路菲菲想了想:“可以,不过他的风格主要是描述,你可以写得再活泼一点,比如再加点鲁迅《社戏》的风格。”
文案内心相当的绝望,汪曾祺加鲁迅,那是什么奇怪的缝合怪?
她又写了一版,这次变成了“土笋冻可当是形状略怪的蛏子,可凉拌可煮汤,将它当做味精加在汤里,大抵是不错的,鲜、嫩、脆、滑,也有商家不舍得下本,在汤中加入猪皮,乃至吉利丁,冻得结实,却也失了土笋冻应有的本味。
本地土笋正确的口感当是含住两三秒便半化不化成鲜甜清凉的汤汁,配着老板加了蒜蓉与香醋的蘸料,吓,辛辣味先唤醒了舌头上的味蕾,再由土笋冻的清凉让味蕾平和下来,最后化成一股清流落到胃底。
满足了最切近的食欲,人们才有力气与勇气完成茫远的志向……”
周澜对这篇依旧不满意,文案说是路菲菲教的。
路菲菲看到这篇,觉得文案同学没有领悟什么叫汪曾祺加鲁迅,也不理解活泼一点。
文案的工作态度很积极,路菲菲一时找不到可以给她对照的东西,又不想让她再改了又改,这样漫无结果的改啊改,最后只会让她丧失对文案好坏的判断能力。
好,不知道为什么好。
坏,不知道为什么坏。
只会像个傀儡一样,让怎么改就怎么改。
路菲菲找了莫小意,请她写一段,做个文风的示范。莫小意文章的风格一向跳脱活泼,爱用拟人和比喻,“一口下去,如同品尝海风的气息,舌尖如同被轻柔的海浪拍打纠缠……这是千百年来独属于福建人民的消暑佳肴,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往往看起来越是平平无奇……”
最后还升华了一下,联系上了远方游子与家乡的牵绊。
关于要不要升华这个问题,几人又讨论了一番,路菲菲自己是不喜欢的,不过,她反思了一下,自己不喜欢的原因并不是说升华不好,只是她看过了太多的升华,以及没事就升华,已经看腻了。
现在的观众还没见过太多的煽情,适当煽情,有助于提升节目效果。
不然《中国好声音》哪来那么多卖惨痛哭的,不就是因为这招好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