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S级任务完成,理论和技术突破的开端(1 / 2)

第327章s级任务完成,理论和技术突破的开端!

上级老师考察了钻石制造技术后,朱贵的团队就开始连续进行钻石制造实验,生产一批又一批的钻石。

钻石生产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只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压缩封闭的石墨材料通过无形的门,就可以大批量的制造出来,而且制造出来的钻石质量非常高。

只需要一次实验,就可以制造成千上万超过一克拉的钻石。

几次实验做下来,制造最大的一颗直径超过十二厘米,因为是掺杂元素的实验,还成功让钻石带上了蓝色调。

这颗钻石才刚被取出,就有一大堆人惊呼,“库里南!”

“这就是库里南,不对,应该比库里南的个头还要大一圈!”

“升级版的库里南!”

库里南就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其原石重量达到了3106克拉,有一个成年人拳头大小,最大直径超过10厘米。

库里南就是蓝色调系的,是最佳品级的钻石。

这个钻石被发现以后,因为其巨大的体积无法进行直接加工,最终被分成了几大块进行加工,加工后的成品总重量也超过一千克拉,其中最大的一块被称为“库里南1号”或“非洲之星”,重530.02克拉,被镶嵌在鹰国国王的权杖上。

其他切割出的钻石也被制作成各种珠宝,包括项链、戒指和胸针等。

朱贵团队实验中制造的这一颗,最大直径超过12厘米,呈现十二面体形,厚度也超过了8厘米,比库里南钻石还要大上一圈儿。

这么大的钻石,还呈现出标准的十二面体形,其质量远超库里南钻石。

虽然人工和天然的意义不同,但针对钻石来说,尤其是‘上了色’的钻石,根本就无法区分人工制造还是天然产生。

质量超过库里南的大钻石产出,引起了更高级别老师的关注。

上级部门对于钻石制造也彻底重视起来,并快速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

比如,决定组建专门的团队来制造钻石,并参照黄金制造发展,制定围绕金刚石大量产出的策略。

当真正进入到讨论的时候,就发现钻石制造不同于黄金制造,金刚石要在工业中扩大应用并不容易。

这会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性的过程,主要是因为黄金的应用本来就很多,而金刚石的工业应用规模太小了。

想要金刚石被工业应用,首先就是要大幅度的降低价格。

这要一步一步的来。

虽然短时间不可能扩大工业应用,但舆论上还是有不少和钻石有关的消息。

比如,高级别的老师和国外决策人见面,送给对方一个黄色、过百克拉的钻石,还笑称是‘本国特产’。

这个新闻一下子就上了头条。

高级别的老师见面都会互相送礼品,但直接送一个过百克拉的大钻石,手笔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舆论上都讨论起了价值,“过百克拉的钻石,国际上都是有记录的,但这一枚好像没有记录。”

“加工的那么漂亮,怎么也价值千万吧?”

“真奢侈啊,送价值千万的礼物,要是送给我多好啊,我一定好好的当牛马做贡献……”

“绝对非常值钱,而且是想买都买不到的。”

“对方回去以后,估计要耽误传家宝了……”

这个消息还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有些人认为不应该送这么贵重的礼物。

有些人则在讨论‘为什么要送钻石’。

本国特产?

国内确实是钻石生产大户,人工钻石大部分都是国内生产的,但那么大的钻石……

人工生产的了吗?

除了老师送礼物的消息外,国外某大型拍卖会也出现了两颗大钻石。

其中大的一颗超过300克拉,都被亚洲西部的土豪费近千万欧元拍走了。

一个钻石出现没什么,好多大钻石出现,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当把消息放在一起,有些人就分析国内可能掌握了‘高质量钻石制造技术’。

人工钻石制造,是本来就有的技术,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占据了国际钻石市场大量份额。

但是,技术本身并不完善,制造的钻石多数都是碎钻,而且多数都是透明的钻石,并且无法制造大号、带颜色的钻石。

现在连续出现高质量的钻石,就有人猜测说钻石制造技术得到了升级。

要么就是有了新技术,要么就是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这则消息直接影响到了钻石市场。

各大珠宝商纷纷大量的抛出钻石,各大商场一层都能看到各种钻石促销活动,好多都喊出催泪大甩卖、五折售卖,甚至是超低价处理的口号。

大量的新闻消息中,张硕就显得异常低调了。

连续两个月时间,新闻上都没看到张硕的消息,他大部分时间就待在源点论研究中心,中途也去了一趟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开始了新的研究,也就是进行核材料的替换,来研究引力场以及周期性引力场。

张硕团队的研究不会牵扯到周期性引力场的特性。

那样的实验会有风险。

他们只是依靠核材料替换来研究制造周期性引力场,研究的是制造过程中的数据。

另外,也会制造常规的引力场。

在使用放射性铀顶替氚以后,实验第一次就制造出了五倍地球引力的场力,也进一步确定了,放射性对于引力场制造的直接影响。

“放射性越强,引力场越强……”

“两者直接关系,但数据上来说,不是正比,具体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之一。”

张硕去了一趟实验基地,阻挡了一次实验以后,就返回了苏东市,研究工作全权交给了姚启明和薛柏坤。

这是因为他在基地也做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