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大山下(2 / 2)

残不废文集 残不废 1944 字 1个月前

我走到双德的西面边陲,想看看木兰大山背后的风景,可是往下看我看不见田野,看不见村庄,看不见那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看见的只是对面山山腰至山顶的那部分,或是它深不见底的山谷。往远处眺望,除了山峰还是山峰,这些山峰杂乱无章地竖着,好似一个大迷宫,又好象在争夺着生存的空间。

我力求想看看木兰大山西边龙爪脚下那个叫湘垌的中型水库,可是前面的山峰弓起得太近了,挡住了视线,无法看到,听说它坝基朝北,象十分庞大的八爪鱼,但它的爪不止八条,可能是十多二十条,分别向东、南、西各个方向延伸开去,水平面所到之处,它的爪伸向山沟、伸向幽谷深处,紧紧地缠绕着山峦,你分不清究竟那一条爪才是它真正的水库尾。它的水被人工开凿的水利沿着木兰大山西面的山脚蜿蜒二十多公里转向北面那耷着的龙须,在那里推动着青铜电站的水轮机。

晋朝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有一渔人偶见一山洞,遂进入,发现了四面环山,居中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而双德,它的世外桃源方式奇特得很,难以令人理解,它并不是四面环山,存在于山脚下,而是被那巨龙支撑起了在八百米的高空。东西峭壁,南北山峰林立,它是敞开式的“桃花源”站在东边的边缘,它可以看到八百米的地下,任你在地下天翻地覆金戈铁马擂鼓震天杀戮得鸡犬不宁,它就是在那八百米的高处看着人世间的游戏充耳不闻,它可以往地下看而地下往上看不到它,它犹如屏蔽于高楼大厦的玻璃膜墙内。

同行者众多父辈中有一名年近六十岁的叔父,他负责担祭品,他妻子的外家就在双德,我们就在他那八十多岁的外母家歇息,他外母非常健谈,耳聪目明,行动自如,是一个矮小婆子。她和我们聊起了往事,她说,六十多年前她是和她哥换亲给换上来的,那时男女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无权过问,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自己也没有觉得这样好还是不好,反正一辈子就是这样挨过来了,下面山脚也是木兰大山,嫁上这里也是木兰大山。

随着回娘家省亲次数的增多,因两边家族都有待婚嫁的男女,他们的父母都挑她充当媒婆,于是她就真的做起了媒人婆来,大山脚下东边的高垌、蒲垌,西边的新和,北边的沙底都有她牵线搭配成功的例子,不过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年前也就是土地落实承包责任制以前也就是说人民公社生产队以前的事了。

以往交通、通讯都不便,人们囿于大山周围的交往,那做媒人的、那拖儿带女走亲戚还挑着山货礼物的、那捎口信背着行军袋的都穿行于那蜿蜒的山路步履维艰。农村改革后,那些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去了,恋爱自由,她这个包办婚姻的媒人婆就彻底失业。年轻一代恐怕连这些翻山越岭穿行于大山脚下各山村的小路也给遗忘了。

近年来省委反复强调要使所有村委会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木兰大山脚下的行政村正密锣紧鼓地铺混凝土水泥路,近来双德一条自西而上的盘山土路也好象走十公里迷宫似的被开掘了出来,从此这个“世外桃源”开始被世人认识、发掘、投资,1200亩的大肉姜在此被种了出来。大山西边也成了优质矮化的丁香型黄揽基地和野山椒基地,北边利用其箩竹也编织成了蒸笼出口创汇,东边的茶叶也被评为国家级名优产品。大山下的村民真正开始富裕起来了。

大山下的人勤劳、俭朴、善良,也聪明、好学、上进,而且爱家乡,外出之人永远也会记住自己的根在大山下,他们的心系着家乡的人和事,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们会一呼百应,凝聚得很。就高垌而言,它属革命老区,高山脚下曾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过;改革开放之初,旅居加拿大、香港的家乡人捐资在高垌小学兴建了陈啟然教学楼;恢复高考后人才辈出,学业有成而户口外迁的就有一批人,其中大学生也有十多个;参加工作的人中有科长、镇长、局长,有一般干部,有做生意外出的,有企业界人士除了政府出资建公路通往高垌行政村外,那些高垌的游子们还和家乡村民一道自发捐资兴建了一条近三公里长的山村混凝土乡道

木兰大山下正悄然的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