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范延光叛变(上)(2 / 2)

最终李嗣源派范延光疾驰到汴州城下,开始攻城,最终朱守殷失败,范延光立了大功。

此后不久,范延光就成了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参与机要,正式成为了李嗣源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在当上了枢密使的同时,李嗣源对他也是比较信任的,就把镇州成德军交给了他,成德军也是河北重镇之一,十分重要,这里因为他要镇守镇州,到地方上去了,所以枢密使的职务在他当成德军节度使的时候并没有兼任。

等到李嗣源的权臣安重诲告老还乡了,枢密使的职位朝廷选了半天,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就又把范延光叫了回来,继续做枢密使,但是范延光之前就是枢密使现在回来要是还是枢密使,面子上显得有点不太好,于是李嗣源加封范延光为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从镇州归来的范延光,已经成了李嗣源一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手里掌握军政大权,不过他虽然掌握了大权,但是他却不敢像安重诲一样嚣张跋扈,而且我们上面说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仅仅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事实上比他厉害的人还有不少,皇子李从荣就算是一个。

李从荣骄纵不法,嚣张跋扈,基本上把等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了,范延光看人也是比较准的,他知道李从荣早晚是要出事的,所以他不想和李从荣牵扯的过深,于是就请求能不能把他调到外面,这样一来就算将来李从荣搞一些事情,他也能置身事外。

李嗣源纠结了好久,这才把他放走,说起来李嗣源其实也是比较可怜的,到了后期,基本上他身边没有什么可用的人了。

等到李从珂即位当了皇帝,又把范延光找了回来,继续让他做枢密使,对他也是比较信任的,这一任干了两年左右,李从珂的媳妇刘皇后的哥哥刘延皓在魏博乱搞,结果激起兵变被赶了出来,李从珂无奈之下只好找到了范延光,让他先去魏博顶一阵,把魏博的局势稳定住。

于是范延光再次到了外地,成了一方藩镇节度使,等到石敬瑭在太原起兵,他接到李从珂的命令让他到辽州和赵德钧父子一起围剿石敬瑭,顺便救出被包围的张敬达等人,但是结果却因为赵德钧这个猪队友,全军溃败,范延光的军队距离战场比较远,晋安乡大寨投降之后,范延光立马就撤了,结果他的人马基本上没没什么损失。所以要是最终真的破釜沉舟再加上李从珂的势力对石敬瑭还是尚可一战的。

范延光回到了魏博不久,石敬瑭就到了洛阳,这让范延光很担心,毕竟他曾经围剿过石敬瑭,虽然没成功,但是总归是围剿过不是,所以他的心里很恐惧,就怕石敬瑭当了皇帝之后找他秋后算账。

所以他也不敢早早的去找石敬瑭投诚,他怕石敬瑭趁机拿下他,后来石敬瑭接受了桑维翰的建议,对于下面的藩镇进行宽慰赏赐,还封了范延光为王爵。这才让范延光放心,于是上表表示愿意接受石敬瑭的领导,服从中央领导。

这基本上就是范延光在造反前的人生经历,这一段人生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而且颇受好评,在后唐一朝,范延光名气比较大,而且名声很好,说的上一句德高望重,但是综合他一生的评价,却是这个人晚节不保,觍颜无耻。

范延光仅仅看他的前半生,说得上一句君子长者,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被梁军抓住,严刑拷打之下竟然还是严守秘密。这个行为让我想起了“***”,不论问什么,都是三个字“不知道”。从这一点上来看,范延光绝对是铁骨铮铮的硬汉。

不过人总是会变得,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范延光也是,他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造反,但是造反并不是后人骂他鄙视他的理由,关键是造反失败后,范延光并没有为自己的事业献身,而是选择了苟且偷生,豁出老脸去,虽然苟且一时,但是最终还是难免一死,反倒是坠了先前的名声。

范延光造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一点还是算卦的忽悠,再有就是他的部下的怂恿,至于还有其他的比如石敬瑭不知道爱惜民力,以及石敬瑭对契丹称臣,让各地藩镇感觉到耻辱,这些理由只能算是明面上的理由,打个幌子也就算是,无非就是为了标榜造反的正义性,为自己的造反事业洗白。

其实在这各时期算卦算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职业,李从珂的御用术士张濛,现在还有范延光的座上客术士张生(这名字好熟悉啊,不过不是一个人。)都是混的风生水起,这绝对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职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