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86节(2 / 2)

自己立下过志向,一定要进入国子监修习最好的学问,有朝一日为朝廷所用。原以为自己只有在府学考试结束之后,以成绩敲开国子监的大门,那至少是五六年之后的事。

不成想,自己突然就来到了国子监的门口。

境遇改变得太快,以至于于谦有些不知所措。

赵术文将国子监的考虑、张博志的惜才与放手等告知了于谦,于谦想了想,看向张博志,肃然行大礼。

张博志、叶灵儿等人有些不明所以。

于谦对张博志叩头,喊道:“赵训导说张教喻是一个心胸宽广,德高望重的先生,今日虽不能拜入门下,但先生给于谦上了一课,亦是于谦之师!”

张博志上前拉起于谦,看着眼前钟灵毓秀的少年,感叹道:“我何来给你一课?”

于谦肃然道:“先生告诉于谦,虽己所不欲,然为弟子前程,依旧可忍痛割爱。正如官员勤勉奔波,虽疲惫交加,然为治下百姓,当担起负累,负重前行。”

张博志看了一眼叶灵儿,哈哈笑道:“这孩子交给你们,有你们的好日子了。”

叶灵儿有些苦恼。

天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聪明。而太聪明的人往往又很有个性,不好管,也不好教。比如郭嘉乐,这家伙太孤傲,没几个教授喜欢,可架不住人他是真正的天才。

眼前的于谦能随机应变,可触类旁通,如此年纪就有惊人心智,他日说不得又是个妖孽。

罢了。

国子监足够大,养一些妖孽也没问题。

张博志深深看着于谦,道:“你既然行礼喊我一声先生,那我可就要叮嘱几句。”

于谦点头:“先生请讲。”

张博志认真地说:“你如今年少却已成名,但可莫要高看了自己,这天底下你未知的学问海了去,千万莫要孤傲自大,故步自封。所谓学海无涯,逆水行舟,唯有前行方不会落伍。止步不前,骄傲自满,便会被这个诸多变化的时代所丢弃,成为寂寂无名,庸庸碌碌之人。”

于谦行礼:“弟子谨受教!”

张博志满意地送走了于谦,目送于谦的马车消失在街角,才暗暗伤神。

这一日,宛平县学惋惜者无数。

北京,正阳门外,英烈碑广场。

于谦走入广场,看着广场之上巨大的石碑,有些出神。

钱塘也有英烈碑,不过高度只有三丈三,可眼前的石碑实在是高得离谱,怕是有十丈之高,人站在这石碑的下面,显得很是渺小。

叶灵儿看着英烈碑,沉声道:“大明有如今的安稳太平,全是一个个英烈用生命换来的。皇上几次至国子监时都有说起,大明人不能忘记英烈,国子监监生更应该学习英烈的付出精神,为国为民为江山社稷,以身为烛,燃烧己身,光明人间!”

于谦心情激荡,取了香,对着英烈碑肃然行礼:“国子监监生于谦拜谒诸位英烈!”

叶灵儿看着于谦稚嫩却又认真的脸庞,不知道他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

拜过英烈之后,叶灵儿带于谦前往成贤街的国子监。于谦终于还是成了“土包子”,面对雄伟壮观的国子监,惊叹连连,就差说一句不文明的话来表达心头的震惊。

相对于宛平学院对于谦的围观,国子监对于谦的到来显然没多少波澜。

能被调入北京国子监的往往都是有些本事,成绩优异,还有一些是顶尖人才,谁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天才于谦,你小子知不知道自由落体,知不知道浮力公式,知不知道温度与高度的关系,知不知道打铁不仅需要自身硬,还需要有催化剂……

于谦成为了国子监有史以来最小的监生,面对一众分选学科选择时,于谦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商学院、农学院、匠学院、兵学院四门。

虽然董伦劝说于谦贪多不烂,选修两门便可,毕竟于谦的基础还达不到国子监的水准,需要补上府学的课业。

于谦坚定地选定了四门,兼主修儒学与数学。

从商,是为了治商。

眼下商业发展很是迅猛,同样也存在诸多问题,不了解商学,很难治理。

学农,是为了兴民。

高产庄稼终于在今年大面积生产,未来十年,土豆、番薯、玉米、花生等,应该会广布所有适宜之地。

学匠,是为了技术。

技术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必要手段,尤其是火车的出现。听说朝廷正在推动大铁路计划。不懂得技术,很容易吃亏。

学兵,是为了迎敌。

虽说大明现在周围没什么敌人了,但皇帝都主张枕戈待旦,居安思危,自己又怎能不修习兵法之道?

李志刚考虑到需要有人带一带于谦,索性将于谦安排到了郭嘉乐的房间里,这个决定遭到了董伦、叶灵儿等人的一致反对,包括匠学院的院长周昌也不答应。

在众人反对声中,于谦点了头……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天才与天才

郭嘉乐的寝室原有四人,其中两个监生受不了郭嘉乐的乱来搬走了,只有沈达道这家伙皮糙肉厚,勉强和郭嘉乐住在一起。

既然缺员,有空床位,于谦自然没意见。

叶灵儿看着于谦,问道:“你知不知道郭嘉乐是何许人?”

于谦摇头,天真的眼睛忽闪着光。

董伦悲伤:“那就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你若去了,会受不住的。”

于谦不以为然:“我敬重其他监生,不会打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