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38节(2 / 2)

骆颜儿不愿意,道:“臣妾想亲手织一件,这才显得特殊。”

“好吧,朕给别人授衣,淑妃给朕授衣。”

朱允炆坐了下来,笑道。

骆颜儿笑盈盈地点了点头,转了话题,道:“句容那边的水泥供应可还稳妥?”

朱允炆见提到句容,便道:“稳妥倒是稳妥,只是眼下混凝土道路暂停了。”

“暂停?为何要暂停?可是朝堂起了风波?”

骆颜儿着急起来。

句容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结合体,而结合所有利益方的,便是石灰,水泥。

一旦朝廷取消了水泥进货,那句容失去营生者众。

看着担忧的骆颜儿,朱允炆摆了摆手,道:“莫要着急,朕说暂停了,并非说是不再施工。这两日寒风呼啸,天寒地冻,这南京城竟也起了冰渣子,如此冰冷的天气,不适宜施工,纵是施工了,也会因温度原因,出现较多问题。”

骆颜儿舒了一口气,埋怨道:“皇上也真是,一次说清楚不好,吓坏臣妾,赔偿。”

“哈哈,敢跟朕要赔偿?说,你想要什么?”

朱允炆端起茶壶,道。

骆颜儿眼神一转,轻声道:“让骆冠英、骆冠华入国子监吧。”

朱允炆看着走后门的骆颜儿,倒了一杯茶,品了品,道:“若是朕没记错的话,骆冠英是你大伯家的孩子,骆冠华是你那没人性叔叔家的孩子,对吧?”

骆颜儿点头,道:“叔叔已认了错。”

朱允炆深深看着骆颜儿,叹息道:“他认了错,是因为他本就有错。你宽容了他,但朕还没有。此人心性薄凉,他的儿子又能好到哪里去?依朕看,让那骆冠英入国子监便可。”

骆颜儿连忙请求道:“皇上,请听臣妾一言。”

“说。”

朱允炆皱眉。

骆颜儿目光中含着恳切,道:“知错改之,这是圣人教诲,不可因其一错,罪责了他,还罪责他的子孙,贻误百年乃至更久。皇上不是希望收天下英才尽用之吗?臣妾考校过骆冠英、骆冠华,冠英为人敦厚仁孝,通晓经义,不久之前的秋闱,又中了举人。”

“冠华虽非经义学问之人,但多少也是一个童生,其随叔叔经商,学了一身的商贾本事,皇上布局天下,商贾之道不正是关键?总用宫廷内人,也有诸多不便,不妨将冠华送去国子监,在商学院锻炼三年,日后也好为皇上用。”

朱允炆起身,对骆颜儿道:“骆冠英可入国子监,他有堂堂正正的资格,加之眼下国子监革新,正是进入国子监的好机会。可淑妃你要知道,朕不能用骆冠华,哪怕他有范蠡之才,朕也不能用他。”

骆颜儿不解地问道:“为何?”

朱允炆看着骆颜儿,微微摇头,道:“朕累了,爱妃早点休息。”

看着离去的朱允炆,骆颜儿有些慌乱。

坤宁宫,马恩慧看着回来的朱允炆,似早有所料,道:“淑妃之前询问过臣妾的意见,臣妾没有说,推给了皇上,现在看皇上回来,怕是拒绝了淑妃吧?”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道:“她如此聪慧,怎么就看不清这一点?”

马恩慧吩咐侍女去端一碗羹汤,道:“事关自己与家人的时候,人总有几分盲目与自私。她还没有真正明白商业对于皇上有多重要,也没有明白,皇上手中牵着的风筝,必须是服从的……”

皇室的商业版图,必须由皇室说了算,交给内监可以,交给藩王可以,唯独不能交给自家亲属,因为朱允炆很清楚,资本的力量会迷失人心,一旦他们不听话或试图挣脱控制时,那就是他们的死期。

朱允炆不想有一天,亲手杀掉骆颜儿的亲人……

第二百八十四章 朝廷不能是守财奴

奉天殿,有些冷。

虽然朱允炆表示过想在奉天殿安上新式炉子,可被礼部直接拒绝了,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

不合礼仪。

朱允炆不知道装几个暖气片有什么不合礼仪,说得好像礼部衙署没有暖气片一样,但考虑到自己挨冻的时间比较短,朱允炆也就忍了。

授衣之礼,可不是简单的拿几件新衣服,笑着说几句“天冷加衣,莫着风寒”之类的话,还需要将刚从庄稼地里收获的赤豆、糯米熬成热羹,分赐给群臣,大家先喝一顿再说……

也正是这样的习俗,直至后世,南京还有着“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的民谚存在。

朱允炆看着如居委会发粮油白菜的朝堂,扶了扶额头。

十月份,终于到了。

寒衣节什么的,朱允炆并不在意,真正在意的是,十月是稻谷收获进仓的日子。

有了粮,就有了底气。

虽然夏日开封府、凤阳府等地遭遇洪灾,好在张显宗、宋礼等人应对有策,没有出现黄河大决堤,灾害区域有限,谈不上动摇根基。

受益于一条鞭法、遏田产之争、扩大税田与卫所屯田商卖等政策,北直隶、南直隶、江浙、江西、湖广、四川等地大丰收,无论是仓储粮食,还是税收赋银,都得到了增长。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说到底,粮食才是维持礼节、荣辱与帝国稳定的磐石,而不是几件衣服,几碗粥。

授衣百官,授衣将校,授衣学子……忙碌完这些,也该回去吃午饭了。

武英殿,刚用过膳,尚未休息片刻,户部黄子澄、卓敬、严奇良,农税总司夏元吉,内阁解缙、魏国公徐辉祖、兵部茹瑺等便联袂而来。

徐辉祖开门见山,道:“皇上,眼下秋粮入库,各地丰收,万民安泰,户部充盈,臣请扩大新军之策于江浙、福建、山东、山西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