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昨日的事(1 / 2)

互联网2010 圳南 1174 字 2个月前

<dt class="tp"></dt>

<dt class="kw"></dt>

<dt class="rd"></dt>

大家好,我是圳南。

假期是玩脱了,今早上班是没什么效率。中午回家吃了午饭后,打开文档一时也是不清楚该写点什么,看着大纲写了写,又是一直删删改改。想了想,我就关掉了文档,今天还是随便聊聊吧。

我们聊聊两个角色,钟元良和王强东(周凯周达)。

其实书写到这,角色本身是有些失去了控制。这两个角色以及相关故事角色的创作意图算是比较直白,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互联网。比如王强东的故事线中讲的推广运营、应用网约、微商、数据标注、棋牌游戏等;比如钟元良的故事线中讲ddos攻击、黑帽seo、比特币、挖矿、非法交易、暗网等。

如果说路舟是制定规则的“白”,王强东就是游走于边缘的“灰”,钟元良则是置身深夜中的“黑”。两个角色的身份、事件上的标签意味是格外的浓烈。使用其他角色来承担这个功能亦是可以,但也容易让故事本身更加的碎片化。而如果继续用这两个角色在相应故事上延伸,则和主角路舟的互动就需要我花上一些心思来关联,以避免事情过分突兀。所以,在写未来世界一卷前,我是花了些时间改了不少大纲的安排,后续的故事会增添些人物和细节。

当然,作为作者而言,要去掉一个人或是让故事一路平推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但从力求真实的角度出发,我想我是很难做出这样的事。尽管有些故事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但它本就是存在过,也曾有人在里头兴起沉沦。

早上坐在办公室里走神时,我是想起了一些还在上学时候的一些事情。当时我是校内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员,项目最早是由高年级的学长组织做起来,运作起来后拿过一次为数不多的融资。到后来某年的毕业季,他们多是开始淡出,毕竟他们能拿到的年薪大多不低于二十万。

这校内创业的经历对他们而言,也许只是一个敲门的砖块,又或者曾以为天才的想法大多会在实现中易于夭折。我后来是时常这么想。

原本的leader离开,彼时钱是没剩下多少。自己又是不学无术,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在技术和专业上,更没有能力迭代产品。所以,我曾经是想拉拢一个技术进团队。事情的经过是记不大清楚,地点是约在学校附近的一个三流苍蝇饭馆,三菜一汤,一盆白米饭,半包红双喜。事情自然是没有谈拢,不给工资,要股权,给工资,依旧是要股权。要的比例也是不低。到后来我出来工作时,想到这事总要不免笑笑,这还真挺实在,就是屁大点摊子,稍明理些的人都要争一份自己的权利。

我们都挺实在,比自己想象要实在多了。只是缺了一点诚意,没有将对方真正的当回事。

而在广告的事上,当时也是有些趣事,只是写书开头没有想到便是没有写进去,事实中现实状况总要复杂不少。好比移动互联网广告刚开始时,平台的分成是没到三成之多,当时应是有十来家公司已经在蓬勃发展着这类型的业务,迫于竞争激烈,是有资金雄厚些的公司压低了分成。到竞争白热化时,依稀是记得有些头部应用是能够拿到110%-120%的比例,大概就是平台不收三成,反而倒贴开发者一两成。

吖,这么一想,路舟所做似乎还真顺利了点。如果有重生的同学建议是不要尝试。

这自然是玩笑的说法,大家也就笑笑了事。毕竟书能承载有限,有些细枝末节是不大能记清,资料也未必会有。但我想,中间不少所经历,写书时也是容易有意无意地掺杂些自己的观念进去。

我试着提取了下自己推敲的一些思路,大多遵循了一个简单的模式:遇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