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91节(2 / 2)

赵良栋顿时反应过来,明军有开始炮击了,只不过,今天的炮击怎么来得如此早……

宿州城南、城东、城西,望淮门、连汴门、阜财门、拱辰门外,都是炮火连天,声震四野。

四师炮营过百门,在技术军官们的指挥下,构建炮兵阵地,调整炮位,将炮口对准宿州城墙。

接着就是毫无停歇的连续炮击。

“通通通……”

虽然以目前明军野战炮的口径,还无法将宿州城墙轰塌,但至少能够尽可能破坏城楼、女墙、炮位等城防设施。

上百门炮同时发出怒吼,火光连绵数里,硝烟遮天蔽日,在军官们的不断计算休整下,炮弹越来越准,不断砸在城墙之上,迸射出无数残砖碎石。

赵良栋以为这是明军攻城前的炮火准备,连忙将城头士卒撤下去,以免白白牺牲,火炮也被拉到了较安全的城楼角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就这样,炮击足足持续了五六个时辰,为了避免炮管过热,自午后,炮击改为每个炮营轮流开火。

一直轰击到傍晚才结束。

停了一整天炮击的清军守城士卒,这才畏畏缩缩的露出头来。

四面城墙上的女墙和一半以上城楼都被破坏殆尽,城墙上的设施都被一扫而空,只剩下坑坑洼洼的走道。明军将储备三分之一的弹药都倾泻了出来,城墙墙面上的青砖,也被冲撞得七零八落、歪歪扭扭。

次日一早,明军又是四面同时开火,吓得清兵连忙下城躲避。

不过这次,明军的炮火却是打打停停,并不连续,而且准头也不怎么样,等赵良栋派人上城查看后,才知对方意图所在,大为担忧。

只见明军火炮,边打,边往前推进,打完两炮,就用马匹往前拉动数十步。

而那火炮之后,却是数千步卒跟随前进。

但这番炮击却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停了下来。

因为对方已经行进到护城河前,明军步卒开始在火炮声中,准备渡河。至此,清军也无法再躲避,赵良栋一咬牙,也只得下令,让将藏匿的火炮拉出来,尽量破坏明军渡河。

于是乎,炮战演变为双方火炮对射,清军火炮打击正在渡河的明军步卒,明军火炮则趁机轰击对方暴露的炮位。

明军士卒正用木板搭建简易浮桥,护城河不宽,一刻钟就能弄好,但危险性却相当大。

“轰隆”

一枚清军炮弹,幸运的飞过两军交错的硝烟,冲撞进一面浮桥之内

瞬时间带起一片血雨

“啊!”

留下五六具肢体不全的尸体后,将浮桥木板撞裂成碎片。

赵良栋也是不顾家底了,任凭清军火炮暴露在对方炮兵之前,时不时就会损失一门,也要尽可能的杀伤阻击明军攻城步卒,毕竟城池一旦陷落,保留再多火炮也没有意义。

后方的王翊见状咬牙,拔出佩刀,想亲自上前线鼓舞时期,但却被身旁人制止。

“你是主将,负责指挥,若是除了闪失,还攻不攻城了?”

“鼓舞士气,是我的职责!”

言罢,其人按剑而起,虽然一身齐全甲胄,但还是能看出读书人的儒雅气质。

乃是后军霍湅所部的录事参军,也是王翊的好友,朱之瑜。

只听得阵阵喊杀声由远及近。

赵良栋连忙站出来,大声勒令,旗语传命各部上城防守。

等清军士卒重新站上已然残破不堪,一片瓦砾的城墙上时,看到的,是朝阳之下,一片光芒闪烁的甲士冲来。

犹如夏日烈阳下,反射出片片粼光的江涛。

正是刘孔昭、霍湅两部抽调出来的两千精锐。

这支部队,全员着甲,为了方便城头搏杀,均持短兵刀盾,还专门配备数百只短发火铳。

这玩意原本是武备局给海军配备的,主要用于海上接舷战,地域狭窄,施展不开时,相当有效。

后来发现,这短发火铳,在攻城时也颇有奇效,点燃火绳后,别于腰间,城头搏杀时,可以随时掏出,给对方一铳。

付出近两百人的伤亡后,明军终于全部渡河,往城墙和壕沟挺进,每个人背上还带着一小袋土,用于填平壕沟。

在这个距离上,明军火炮无法保证不误伤,所以逐渐停下。清军炮兵算是松了一口气,因为就在刚才不到半个时辰的对射之中,清军就又损失了四门火炮。

接下来,就全凭明军士卒的本事了,只有依靠优势武器,或者顺风局面,才能战斗的军队,不是强军。

攻坚克难,为人所不能,方称勇士。

已经快五十岁的朱之瑜竟然手持利刃,于军中督战。

这倒也不奇怪,虽然他是个文官,但却并非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否则也不太可能一个人东渡日本生活数十年。

朱之瑜的长兄是武进士出身,曾任神武营总兵,他本人当年也是以“文武全才第一”荐于礼部,有参与过张名振等人舟山起兵,朱由榔东征之时,和王翊一起率部转战浙南。

论军旅生涯,比起军中许多将领都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