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千金买马骨的手段(1 / 2)

闲女当嫁 艳娇兰 1920 字 4个月前

郁小闲知道明朝的等级制度,一旦为奴,就失去了平民的身份,从此就成为了主人家的依附品,任由主人揉捏,男子没有科举机会,女子也不能参加选秀。課外書对于这种契约,平常人不是被逼到绝路之时,谁也不会轻易卖身为奴,就像王山子一家四口,不到山穷水尽,也不会主动提出为奴的事情。

这次郁小闲让人家成为家奴,不但不给钱,还让人家全家自愿为奴,这种事换做是谁都要诧异半天。可偏偏郁小闲还不给考虑的时间,只给一天时间,这让王顺子要苦恼一晚上了。郁小闲说完这些,直接下了逐令,对王顺子说到:“顺子兄弟,赶紧下山换你哥哥回家休息,天晚了,又下雨,路不好走。”

王顺子走后,梅管家有些不安,可赵岐却出人意料地没问任何问题,大约是跟着郁小闲久了,觉得郁小闲最可靠,不懂不要紧,只要听话照办。他只要跟着郁小闲,闭着眼睛走路都不用担心会摔倒,这就是信任的最高境界了。

郁小闲有些自嘲地想到:“跟着我这个地主是有福的,我一心努力让大家过好日子,绝没有坏心眼。现在不做我的家奴,等满人当道,光景还不知道如何。抱上了我这个救生包,只要我还有气,咱们的船就翻不了。这种福缘能否把握住,就看各人的领悟和造化了。等明年,我一包粮食还不知道能换多少人来当我的家奴。”

次日早晨天刚亮,郁小闲就穿着草鞋,打着伞下山了,王顺子的眼睛有些红,大约是昨天没睡好。鲁贵带着黄有才和大罗去镇上继续买粮食了,郁小闲的大工程要招募很多人,饭总要让人吃饱。小罗留下来看牛,赵岐赶了马车预备带郁小闲去五里路外做梳子的那家去。

郁小闲看见了王顺子之后,立刻把一竹筒子汤面条递给王顺子,说到:“你上车,吃完面,看看我家新买的山头再回家去。对了,你认识那个一家有四个儿子,四儿子腿脚不好的李家吗?麻烦你给我哥哥指下路。”

王顺子此刻也真的饿了,接过郁小闲给的竹筒子和竹筷子就上车吃面。課外書这面条是一个月也难得吃到一回的东西,里面还有一个秤砣蛋,让王顺子吃得更满意。他吃完面,马车也就停下来了,郁小闲新买的山头就在眼前。郁小闲下车,打着伞给王顺子指点着土地,规划这梯田的样子,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王顺子这个从前的农户眼睛都看直了,脑海里全是稻谷丰收的景象。他想,要是按太太的话开垦出这些山上的土地,这大约可以有八十亩田,在山里不用交粮税,养活三四十口人不成问题。按照太太的规划,这梯田基本不存在旱涝的天灾,还能通过养鱼和养鸭子和鹅防虫,多一点收成,以后的日子很光明。

看见王顺子发花痴一样的表情,郁小闲轻轻咳了一声,说到:“走,给我带路,我去李家看李四子去。”

王顺子结束了他的幻想,立刻上车指点着赵岐赶路去李家。李家在山里的生活还算中上,李家的当家李平安有打石头的好手艺,还能做木工活,所以家境比较宽裕,只可惜四个儿子中的老四小时候生病成了残疾。

李家如今虽然没分家,可李四子的大嫂最担心将来要负担这个没用的小叔子,时常说话夹枪带。李平安夫妻都年过百半了,将来还要靠三个儿子养老,也不敢轻易得罪三个媳妇。大嫂厉害在面上,其他的两个媳妇也不是省油的灯,老两口真是担心四儿子将来的命运,怕是死了都不得安心。

自从郁小闲用五斗米换了李家四子的梳子开始,李四子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郁小闲每次定制东西都给了钱,就这么不到二十天的功夫,李四子就给家里赚了五斗米,二百三十个钱,还有二十个粽,让一向喜欢指桑骂槐的李大媳妇都没了声音,还有一个早上还专门煮了**蛋给熬夜做磨具的小叔子吃,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

由王顺子领路,一辆在山里人看来极为气派的马车停在了李平安的门前,车上下来的是一个穿戴体面的美貌年轻妇人,王顺子对门口张望的妇人说来的就是竹山上的太太,慌得李大媳妇赶紧喊公婆出来。郁小闲在李家的凳子上坐了,就要单独和李平安夫妇说话。

当郁小闲提出要收李四子为家奴的时候,老两口都吓了一跳,郁小闲赶紧解释到:“两位老人家请放心,你家小四子入了我家的奴籍,依旧是住在家里。不过是从此每年不要交柴火税了,我每个月拿三斗米,两百钱的零用送到你家来就是了。每年我还给布做四季的衣服各一身,每四年给一床铺盖和被子。等有机会,我家给小四子说媳妇,钱也是我们家出。等小四子尽完孝道,我们家就接他去竹山那边住着,哥嫂也能去探望,你看这样行不行。不过小四子从此之后,就要按我这个主家的要求做事了,做出的东西,我会派人按时来取。”

李平安夫妻听到郁小闲这么说,也是很吃惊,眼前的竹山太太难道是他家四子前世修来的贵人,一旦重逢就是衣食丰足,时来运转。这次倒是李婆子先开口,她对郁小闲说到:“太太,您真是菩萨心肠,要是您真的能这样对待四子,他的一生就有靠了,我们两个死了也能合眼。不过这件事不是我和他爹能定下来的,你的要问过四子。他虽说腿脚不方便,可脾气还是很倔。上次他大嫂骂他是废物,他硬是两夜没睡,做了梳子给我换了钱,用那钱买了粮食才吃饭。”

郁小闲笑着说到:“这样吧,我现在就去见你家四子,若是他愿意,这件事才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