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打开的窗户(1 / 2)

新鸦片战争 海之舟 1301 字 4个月前

1823-1826年的伦敦并不如人们想想中的愉快,城市大街上的低洼处积满了污水,刚刚被圈地运动赶出家门的农民,还没有一个合格的手工业者所应有的觉悟。.他们提着喝光的酒瓶睡在大街上的角落里。与此对应的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长,遍布在城郊的纺织厂拥有数万台织机,它们吸纳了大量的失业者。冒着浓烟的烟囱伴随着蒸汽机的轰鸣,让工人们拼命的想要赶上机械的速度。工业革命积累的财富使一个新的阶级壮大起来。与居住在棚户区的工人相比,他们居住在伦敦华丽的富人区,不远处便是雄伟的伦敦塔、庄严的西敏寺教堂、壮观的圣保罗大教堂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原本只能是贵族和庄园主的天堂,现在他们必须学会和新兴的暴发户学会相处,毕竟这些暴发户为国家提供了最多的税收。

戴兰芬带着从中国来到西洋的数百人,跟在东印度公司官员的身后,萨克雷热情的为戴兰芬指点着伦敦大街上的建筑,虽然听不懂萨克雷蹩脚的中文,戴兰芬仍然不时点着头。

行走在十九世纪初的伦敦大街上。行人们的目光和东方客人的目光同样的充满了好奇,双方最初的印像都是陌生的。数千年来,这是第一批走在伦敦的中国游客。

朝霞在泰晤士河口升起,在英国人心目中有如故宫一般的伦敦塔披上了一层红妆,高大的城墙和密布的塔楼仿佛在向东方客人讲述着一段久远的故事。后来这些中国客人才知道,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他承载着英国人从十一世纪开始的一段历史。

戴兰芬和他的生员们以轰动的效应在皇宫里受到了乔治四世隆重的欢迎,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皇帝在宫殿里挂满了莲花造型的灯饰,中国仕女画,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瓷器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随后又举行了让中国客人心惊肉颤的盛大舞会,那些戴着白色波浪形假发的男人和露出一片白花花胸脯的妇女们搂搂抱抱,如此不堪入目的场面让戴兰芬带着生员们拂袖而去,主人莫名其妙的愣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客人。

在旅店的房间中,戴兰芬透过木板窗户望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和人流,他想到了离去。可是中国与英国相隔数万里之遥,岂能如此轻易的离开。他又想到了身上背负着皇帝的期望和寄托,要自己务必了解英吉利人,而且戴兰芬离开英国后,留在这里的以及今后会来到这里的生员怎么办?

街头撒尿的小天使雕塑正好对着戴兰芬的窗户,它那冰冷的永恒不变的面容似乎正嘲笑着戴兰芬的胆怯,让戴兰芬想起了地藏菩萨入地狱时说的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这样戴兰芬咬着牙担负起了建立使馆和照看留学生的使命。

通过萨克雷的帮助,第一批到达伦敦的中国人在一处僻静的街区买下了一栋房屋,他们从旅馆搬到了新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