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散去,甄家与蔡家同时离去,连带蔡琰也跟着蔡邕夫妇走出了如今已经更名为大将军府的府邸。
今日刚到成都的萧仁与萧义不顾郭嘉的命令,坚持要护卫在郭嘉左右,郭嘉只好让萧仁与萧义担任了府中了的亲卫,二人麾下有百名乡亲子弟中习武出类拔萃的少年,共同组成了郭嘉的亲卫兵。
这些人对郭嘉的忠诚毋庸置疑,加上武艺不凡,郭嘉的人身保障在他们护卫下基本没有问题。
府邸中曾经属于刘焉的书房,郭嘉入主后便经常逗留此处,一来是刘焉藏书可谓惊人,诸子百家,圣贤经传,堆得整整齐齐,让人眼花缭乱,大汉虽是独尊儒术,但那是统治手腕,不少上流名士仍然还是对各家学说都有涉猎。二来郭嘉遇到需要独处静思时,便会出现在书房之中。
撤去了矮桌,郭嘉换上了旁人眼中只有祭天祀地时才用的长案,摆上一张靠背椅,郭嘉坐在桌前心不在焉地翻着记载商鞅变法的竹木简,他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这上面。
微微一叹,郭嘉纹丝不动地出神,心中有一杆天平起伏不定。
杀,还是不杀?
益州士族的强势让他如坐针毡。
杀,该如何杀?
杀少了,能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吗?稍有不慎,反倒会逼得益州士族同仇敌忾。
杀多了基本等于全杀,天下士子在益州前望而却步,天下门阀势必对郭嘉恨入骨髓,将来想要走出益州会是千难万阻。
不杀,该如何压制?
因为郭嘉的立场,他是无法招揽益州士族,无法让益州士族真心实意为他效命,致命的原因,就是出身,郭嘉往日在他们眼中不屑一顾,就算现在成了益州统治者,益州士族还是看不起他,怎么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命?即便郭嘉诚心招揽,也得不到他们的忠诚。
所以不杀士族,只能压制,士族不同望族,望族命脉在土地,士族命脉在权力,望族兼并土地,私藏农户,士族把持地方政权,与望族同流合污,欺上瞒下,用通俗的话就是官吏与地主互相勾结,士族中也有地主,可望族基本都是地方大姓的中小地主,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促使了中小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形成了地方豪族望族,士族的强大在把持地方权柄,在阶级上是高于望族的,所以郭嘉首要对付的是望族的保护伞,便是士族。
可是如何压制士族是郭嘉头疼不已的问题,士族的形成犹如堆砌金字塔一般,出身低微的士子想要出人头地,便要依附上层士族,由上层士族为他们举荐出仕,吸纳低层士子为上层门阀的羽翼,长此以往,士族的势力便由此形成。
袁家四世三公不光是听着好像十分荣耀这么简单,四代人经营的门阀势力,难以估量,因此,门生故吏遍天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袁家的爪牙已经遍布江山各地,拥戴支持者车载斗量,所以袁绍一个小小的渤海太守便能吸引无数名士猛将争相投效,而袁术蜗居荆州南阳实际上也获得了扬州境内许多士族的拥戴,袁家二人,一南一北,几乎得到了天下九成士族的支持。
正因为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郭嘉才在广汉郡向秦家暂时低头,压制士族便要从他们手中夺权,等同要了他们的命,最终还是会逼反他们,该如何做?
苦恼地揉着太阳穴,郭嘉情不自禁想起了那个按照原本历史轨迹会成为他主公的魏武帝。
明知士族是大患,郭嘉从前还打算投效曹操,实际上是因为在政治理想上,郭嘉与曹操是相同的,都不能容忍士族,曹操的做法是用庶族压制士族,三番五次下达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是与士族强盛背后的举孝廉背道而驰,曹操将虚职都给了士族,实权都交给了庶族,当他一统北方之后,则开始了严厉打压士族,荀彧的死,崔琰的死,孔融的死等等也有几分打压士族的意思。
后来曹操征战四方屡次中途罢兵都是后方大营不稳,归根结底就是士族对他不满而导致的,曹丕继王位后,为了赢得士族支持,一个九品中正制将魏武帝奋斗一生与士族抗争的政治路线抛弃了,曹魏建国,尽收士族之心,却最终也毁在了士族手上,因为一个比袁家四世三公更强大的士族门阀兴起了,司马家。
郭嘉思来想去还是一筹莫展,他不可能照搬曹操的做法,因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义上是汉臣,身份地位可以勉强服众,可郭嘉就连名义上让士族对他臣服都不行,广汉的对峙局面便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正当郭嘉闭目养神稍作休息时,书房的门被人从外推开,他抬眼望去,借着朦胧烛光,看到粉衣罗裙的蔡琰拎着一个食盒,怀抱几件叠好的衣裳走了进来。
“你怎么来了?”
蔡琰面带轻柔笑容,将食盒与衣裳放在桌上,绕到卓后,站在郭嘉身旁,低头凝眸朝郭嘉手中的竹木简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