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各方势力(3000)(2 / 2)

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曾在邺城为质,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拓跋什翼犍回到代地,继领部众,改元建国,遂有代国。拓跋什翼犍设置百官、定制法律,与鲜卑慕容部联姻,迎娶慕容皝之女为皇后,纳慕容皝之妹为侧妃。

因而,拓跋什翼犍既是慕容儁、慕容恪等人的姑父,又是他们的姐夫。

不久,又与盘踞河套平原的匈奴铁弗部联姻,将其庶女嫁给铁弗部首领刘务桓。

自前赵灭亡以后,匈奴渐渐退出东亚历史舞台,铁弗部与其余匈奴后裔一般,不可避免的走向日薄西山的境地,依附于拓跋什翼犍。

拓跋什翼犍虽与前燕联姻,但关系并不和睦。

慕容皝曾因拓跋什翼犍对待自己的态度傲慢,没有子婿之礼,派遣世子慕容儁与弟慕容评等人进攻代国,拓跋什翼犍见势不妙,率众远遁,直到前燕无功而返,这才回来。

虽然拓跋什翼犍在其国内推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使鲜卑拓跋部由部落联盟走向封建国家形势。

但其内部,各部酋长依旧有很大多的权力。

值此关东混乱之际,拓跋什翼犍有心争夺天下,但他麾下的酋长们却认为中原并非旦夕可定,一旦卷入纷争,必然得不偿失,都不愿意掺和其中。

拓跋什翼犍只得放弃,转而与草原上的敕勒人争夺水草、牲畜。

张平出奔代国,由于代国的各部酋长无意南下,因此张平不受重用,自此了无音讯,不复有其人消息。

而其养子张蚝受到苻健的礼遇,从此追随苻氏。

苻氏据有并州,又得人口十余万户,只是忙于消化河东,苻健同样做出休养生息的决定,准备坐等冉闵与石祗两败俱伤,再趁机由太行山道东出,收取河北。

石祗听说石鉴的死讯后,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僭位称帝,依旧以赵为国号。

而邺城,又又又一次爆发内乱,只不过这一次,并非冉闵与石赵之间的矛盾,而是曾经亲密无间,一同夺权的战友。

俗话说,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即使李农在冉闵推辞皇位,假意想要推举自己时,以死相逼,但终究逃不过冉闵的猜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农麾下有数万乞活军屯驻在京畿重地。

哪怕他再怎么识时务,冉闵推己及人,又怎能放心得下。

大魏皇帝冉闵率先发难,诛杀李农及其三子,灭其满门,一同被杀的还有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与李农关系密切之人。

冉闵趁机吞并李农部众,势力大涨之余,却也使河北士族大失所望。

当初李农只身逃出邺城,被乞活部推为首领,平白得了数万将士,可见此人在河北的威望。

当然,这也是李农遭受冉闵猜忌的缘由之一。

莫看冉闵猜疑心重,但此人在战场上的本事,着实有几分楚霸王的风采。

在姚襄进攻潼关之际,石祗又派其相国石琨领军十万进攻邺城,冉闵出邺城往邯郸迎击,继而大败赵军,死者数以万计,石琨狼狈逃回襄国。

不久,赵将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等人集结数十万大军在昌城(今河南南乐县以西)会盟,将要进攻邺城。

冉闵得知消息,以尚书左仆射刘群、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人率领十二万步骑为前军,而他则亲率八万精兵作为后继,督率二十万大军主动出击,于苍亭(今河南南乐县以西三十五里)与赵军激战。

后赵联军大败,阵亡二万八千人,冉闵俘虏十余万赵军将士。

在收编降卒之后,冉闵整军而归。

此时,冉闵拥众三十余万,在回去邺城的路上,旌旗钟鼓绵延百余里,冉魏之势到达顶峰。

关东与关西之间的战争,听上去仿佛是两个维度。

冉魏、石赵动不动便是十万、数十万,桓熙则始终保持着两万五千人的战兵规模。

究其缘由,不仅是因为关东户口殷实,而关西民生凋零。

根源还在于桓熙与他们的思维不同,他在极力降低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真要不管不顾,凭着麾下二十一万户的人口,桓熙也能轻易爆出十余万军队,只是把青壮都征调走了,当地生产秩序必将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老弱妇孺也能够耕种,但终究不如青壮效率高。

当然,河北地狭民稠,光是老弱妇孺耕田,也能顾得过来。

但地广人稀的关陇,可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在邓羌将步卒带回关中以后,桓熙也终于能够放心南下,准备与谢道韫完婚的同时,趁机从南方迁来些人口。

想要足兵足食,光是休养生息还不够,毕竟人不是地里的庄稼,春天种下,秋天就能收获。

滋生丁口,非得经过十五年的光景,才能将新生儿转化为税户,以及兵役人口。

没有这样的耐心,也就只能指望从南方移民,充实关中。

今天没有了,昨天八千,今天八千,算是把生日那天欠的四千还上了,大家早点休息,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