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796节(1 / 2)

大明嫡子 肉丝米面 2861 字 6个月前

朱允熥坐而不动。

该是阿卜只俺有这般表态的。

他又随口道:“过几日朝廷的旨意就会下来,到时候前线的捷报大抵也就回来了。顺安王赐国姓,大青城的牧民们也自有赏赐,此地牧民也需改姓,往后不分彼此,皆为我大明子民。”

朱高炽在一旁收敛起脸上原本的震惊,目光悄无声息的转动着。

原来后手在这里。

有阿卜只俺带头改姓,大青城里的牧民和草原上的牧民,往后改姓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阿卜只俺倒是无所谓。

自己可是被赐予大明国姓了的。

国姓是什么?

阿卜只俺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滚烫起来。

至于说牧民们也得改姓,这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情。

蒙古鞑靼王庭如今都没了,草原上往后就是大明的牧羊地,此时不改姓何时改姓。

“臣,代草原牧民,叩谢皇恩。”

……

第六百二十章 一身反骨的皇帝

夏日农忙的时候到了。

整个应天府,或者说是整个江南的百姓,都投入到了火热的农忙之中。

百姓们需要在降雨之前,将稻田里已经挂满穗子的稻谷收割回去,抢在变天之前将一粒粒稻谷装进粮仓里。

然后等到几场雨下来之后,便要继续忙着将秋天收获的稻谷秧苗种进地里。

这便是江南一带百姓每年里最为繁忙的季节,被称之为双抢。

抢收抢种。

百姓们在双抢的时候,官府也并没有闲着。

朝廷指定的赋税要求还记在账上,但如今的官府却不敢抢着冲进百姓家中将那些还未晒干的粮食拉回到官府的大仓里。

官府里的官员和差役,现在要陪着税署在各地的分税司官员,清点当地当年的粮食平均亩产,还要审查地方上的水利情况等等,助力百姓完成双抢。

至于夏秋两税,晚点征收也并非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只是官府如此体察民情,却反倒是让百姓们更加积极的去缴纳赋税,再也不需要官府下到村里不断催促着百姓。

上林苑监的少师老爷是个厉害的人。

如今谁家田里的稻穗,不是长得惹人喜爱。

沉甸甸而又饱满的稻穗,将稻杆压弯,却让所有人的腰杆子都挺直了起来。

交了朝廷定下的额度之后,家里还能留下许多的余粮呢。

再也不必过多的烦忧,缴纳赋税之后,家里人拿什么东西果腹。

“稻穗上的粒数已经很难再有增长,老臣与上林苑同仁如今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是耕种方式上继续加以改进,寻找新的增加地力的方式。”

应天城外。

大明朝功德无量的少师袁素泰,身上穿着官服,双腿却是被高高挽起,草鞋上站满了泥浆半干不干的样子,陪着已经习惯时不时溜出宫的皇帝,介绍着当下的情况。

朱元璋脸上满是喜悦。

从很久之前开始,夏日便是皇帝最为喜欢的季节。

虽然炎热,虽然人只要出来一趟便会汗流浃背,却依旧阻挡不了他的喜爱。

因为夏天是收获的季节。

空气如同热浪一样在目光所及之处涌动着,却又带来了浓浓的成熟的稻香味。

一伸手。

朱元璋的手中已经握住了几根稻穗。

稻穗上是颗颗饱满的稻谷。

用另一只手捏住一颗,稍稍用力挤压,稻壳便从稻米上脱落下来。

稻米被朱元璋送进嘴里。

有些硬,需要慢慢的咀嚼着,便能品味到那一份庄稼的甘甜。

皇帝不敢浪费,将握着稻穗的手伸出。

跟随在皇帝身后的内宫大总管孙狗儿便立马上前,小心翼翼的将皇帝手中的稻穗用一块绢布包裹起来,放在胸口贴身的位置。

朱元璋则是轻声开口道:“如今已是极好的了。朕还记着,想当年似这等时候,哪里能看到百姓脸上有笑容的。都在愁着地里收上来的粮食,够不够今年缴税的。”

袁素泰亦是上了年纪的,对前元时的横征暴敛很是熟悉,只是默默的苦笑了一声。

在两人身后,则是跟随着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