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再战榆林之护城河(2 / 2)

这一点她要比胡小莲和李佳强,也比一些男兵好很多,可能也跟她在家时候的经历有关系,打了好几年小鬼子的民兵排长遇事就慌怎么能行?心理素质好是一个指挥员必备的条件,从这一点上来说何翠花有成为一个好指挥员的先天优势。

辐重营最后一次送上去的是带着轮子的浮桥,李勇把二梯队的机枪手全部调了上来,就是为了加腆二营的火力。争取在天亮前最黑的一段时间突破护诚”。

这个护城河是第一次榆林战役后国民党的二十二军为了对付西北野战军的坑道作业新挖的,离城墙能有二十几米的距离,六米多宽,水深在三米左右,还可以循环流动,听说就是来榆林的一个老鬼子工兵给出的主意。

不得不说用护城河对付坑道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第二次榆林战役就没有办法把坑道挖到城墙的下面了,如果在和平时期过这样的河好象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在战场上这条护城河就会对攻击前进的战士们产生很大的困扰。

突击队的度只要一慢下来伤亡会成倍增加,战前的会议上大家议论了好些个办法,最后决定用搭浮桥的来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木板的下面装上轮子,由一组战士抬着,到了护城河前往里一推就行了,一个简易浮桥就搭好了,材料可以是用几块门板连在一起,也可以把装东西和粮食的箱子拆开,还可以是老乡家里为老人准备的棺材,反正必须得是结实的木头才行。

为了准备这一切何翠花可是没少下力气,他是插重营的副营长,当兵之前还是搞支前的民兵排长。干这一切是行家里手,这也让李勇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何翠花的价值,不说别的,就从动员老乡这一点来说,独立团还没有谁能比得上何翠花。

独立团的掩护火力在二梯队机枪手的到来后突然加强了,李勇紧紧地盯着最前面的几组战士,只见每组战士都由六个战士组成,大家抬着一个浮桥飞地向护城河前进。

现在的榆林城下火光熊熊,守在城墙上的国民党士兵不顾伤亡,躲在城墙垛口的后面拼命开枪和扔手榴弹,有的力气大的士兵扔的手榴弹已经对我军前进的战士造成了威胁。

城墙下面的手榴弹就向下雨一样,爆炸声震得人神情恍惚,战士们不顾伤亡一直向前,脑子里此时已经没有别的想法,只知道现在必须前进,前进,前进,一定要突过去,六人一组的浮桥队有一人负伤或者牺牲了就由五人抬,二人牺牲了就由四人抬。

浮桥的分量不大四人就可以抬走,用六人抬就是考虑到了战斗时有人负伤或者牺牲有人可以替换,如果不够四个人就由后面再冲上去几个去替换。一句话,就是拼尽全力也要把浮桥抬到护城河下,短短不到一百米的距离躺下了好多突击队的战士,越靠近护城河伤亡越大。

我们的战士们很英勇,每一组带队的都是**员,他们冲在最前面,所以伤亡也最大,这些战士们都是独立团的战斗骨干,绝大部分和李勇都很熟悉,平时练的时候李勇表扬过他们,也骂过他们,李勇拿着望远镜的手不断地在出汗小用衣服擦也不管用,可是现在不是心疼战士们的时候,必须一鼓作气冲上去,时间拖得越长伤亡越大。

在战士们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冲到了护城河前,有几个浮桥被推到了护城河里,几座简易的浮桥搭成了,这几组战士们高兴地就要往浮桥上冲,只要是冲过去就可以对城墙实施爆破了,只要是城墙一被炸开打开突破口就很有希望了,这突破口一打开整个战场的僵持局面都会被逆转。

突击队的战士们在抬浮桥的时候还携带了一些炸药包,可是就在这时候意外生了,从城墙的垛口后面突然冒出来几个国民党士兵,手里端着一种奇怪的武器,对准浮桥进行射。

刹那间浮桥就被烈火笼罩了小浓烟滚滚,别说是浮桥就连浮桥附近的水面都燃烧起了大火,突击队的战士们一下子退了回来,国民党在城墙上的那几个士兵随即被我军掩护火力打倒,但是浮桥已经没法通过了。

李江国和马全有在步话机里大喊:“团长,怎么办?这是什么武器呀?还带喷火的,咱们突击队过不去呀。”

李江国和马全有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如果不是实在急的不行没办法是不会这么喊的,俩人虽然打过很多年的仗,但也没遇到过这种会喷火的武器。

李勇一直拿望远镜在观察战斗情况,他当然知道这是火焰喷射器,这是一种在后来很普通的武器,可是在一九四几年的西北战场就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