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1 / 2)

汉道天下 庄不周 1599 字 8个月前

但陈宫已经发表的言论没有被天子否认,却给了不少人鼓励。

至少天子是有听取不同意见的肚量的,哪怕是有冒犯的嫌疑。

讨论渐渐深入,小心翼翼地触及了敏感区——皇帝的责任。

皇帝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具体到孝灵皇帝的事例而言,他十二岁登基,三十四岁驾崩,在位二十二年。前期受制于宦官曹节等人,后期掣肘于大将军何进,宫里还受到母亲董太后的影响,真正能做主的时候有多少?

如果说他不胜任,那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当初将他推上这个位置的人有没有责任?

在孝桓皇帝驾崩,又没有嗣君的前提下,将作为旁支的孝灵皇帝推上帝位的是当时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如果要追究责任,他们就是最大的责任人。

偏偏窦武和陈蕃就是党人的领袖。

转来转去,追究到一直觉得自己最冤的党人头上了?

再者,重视天子的责任,还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是垂拱而治的理想还要不要追求?

二是如果治理天下就是天子的责任,那如何才能使嗣君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之前的天子都曾有太傅、少傅之类的儒生教导,却没有几个是真能胜任的,如今儒道又受到质疑,以后谁来教导嗣君,用什么学术?

这时,司徒长史祢衡提出了一个观点:以一人治天下是不现实的。即使是在疆域远不如现在广大的商周,也是天子垂拱,大臣理事。如今疆域十倍、百倍于过去,还希望一人统领全局,显然不可能。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在的办法:天子掌兵,大臣理政。

至于为什么要由天子掌兵,祢衡的理由也很直接,大臣掌兵,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平衡。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文武分途

祢衡的发言很大胆,也激起了不少的反对声。

但反对的声音不是支持天子的,而是想从天子手中取走兵权的老臣。

他们认为,兵权也不能留在天子手中,应该归于大臣。天子就应该完全放手,才是真正的垂拱而治。

杨彪虽然没有明说,但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听到祢衡的观点之后,第一时间找到祢衡,询问祢衡的真实想法。

你是因为现状如此,选择向天子妥协,以求巩固现有的成果,还是真的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祢衡直接说,大臣掌兵,不利于君臣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