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1 / 1)

朱棣十分感激张信,称他为“恩张”。朱棣想纳张信之女为妃,张信坚决推辞,由此更受到朱棣的敬重,朱棣登基之后的削藩诸事,都是张信主办。

张信开始恃宠而骄。

这些年张信没少做贪墨抢占良田的事情,不过朱棣都没问罪于他——这也得益于黄昏的时代商行,让张信发现赚钱不需要太多的抢占良田也可以了。

所以比之历史上的张信,现在的张信已经很收敛。

所以越发得朱棣信任。

如今张信是五军都督府的右军左都督,他的话当然有分量,所以张信说出应该换帅为时不晚的时候,群臣议论纷纷,大多持相同意见。

确实,大家都对关外的局势不满。

你黄昏带着十五万的北伐大军,结果却让瓦剌大军跑到了鞑靼区域,两座布政司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你却带着北伐大军在瓦剌鄂毕河区域打猎。

简直无能到了极点!

可以说,这是比李景隆当年北伐燕王还要无能,纵观我大明历史的战事,黄昏这一次的北伐举措,简直无能到无人出其左右!

换帅?

朱高炽犹豫了,动摇了。

有一说一,关外的战争局势,朱高炽也看不懂了,北伐瓦剌,怎么主战场反而跑到了鞑靼区域,瓦剌和北伐大军各打各的。

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明取瓦剌,瓦剌取鞑靼。

然后继续关内关外对峙。

北伐大军在瓦剌那边摧枯拉朽,可瓦剌在鞑靼这边,延平已经唾手可得,一旦延平失守,顺平危在旦夕。

到时候瓦剌占据了顺平的钢铁堡垒,如果再从海外购买火炮增添防御力量,那么瓦剌就可以以此为大本营,不断的侵吞兀良哈和原瓦剌区域。

若是逐步壮大,只怕会成为大明的又一个大隐患。

于是朱高炽问了一句,“诸位以为换谁去主持大局合适?”

张信等人大喜过望。

却没注意到朱高炽在这里埋的坑。

北伐主帅和副帅的陛下亲自点的将,就是为了给太孙铺路,现在关外的局势虽然复杂,但并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你们这些当臣子的这个时候提出换帅,是对陛下的不信任。

所以这个时候你推谁出来,都要被陛下迁怒。

但张信等人大喜,不是因为可以换帅,而是因为这事关系到官员除拜,太子殿下竟然松口,有擅自决断的意思——这是在找死。

只要他顶不住压力同意了,陛下岂会放过。

就算陛下默许,张信这些臣子也不会放过机会,会大肆弹劾太子,水滴石穿日积月累,搞不好太子的东宫位置就要玩完。

所以这个新去主持大局的人,一定得有一定的分量,让太子不敢太忽视。

于是张信大声道:“在甘肃防备的汉王殿下,素有勇谋,且他驻防之地距离北伐大军较近,正是去力挽狂澜的最佳人选。”

朱高炽哦了一声,看向其他臣工,“诸位也如此这般认为?”

奉天殿骤然安静下来。

换帅嘛,可以,毕竟黄昏目前在北伐上面没有任何建树,而且这位妖臣以往在军事上的名声确实不好,换一个军事名将去大家也放心。

但现在一听,换朱高煦去,这就不和善了。

好好的一个国家大事,结果还是要纠缠到你们两兄弟的皇位争夺中去,于是乎除了几个支持汉王朱高煦的武将,其他臣子都保持沉默。

这架势……还是谁都不得罪的好。

有支持朱高煦的,自然就有支持太子的,所以很快有人出来反对,内阁浮沉杨浦——这么多年来,他早就暴露了,谁都知道他是支持太子的。

所以说话也很刻薄。

毕竟读书人,口头功夫是无敌的,一番反驳的毒辣语言说下来,说得张信哑口无言,最后无奈的道:“那你觉得谁去主持大局比较合适?”

杨浦想都不想,“何必需要别人去主持大局,北伐主帅虽然是黄昏,但副帅太孙朱瞻基,素有陛下勇猛之风,又得诸多东宫属官教导,文物双全,如果真要换帅,太孙殿下是最佳人选!”

其实对于东宫势力而言,换帅不换帅,没啥差别。

反正黄昏不是东宫的敌人。

而且只要北伐不彻底失败,对太孙影响不大,而若是北伐胜利,太孙的履历更鲜亮,从而让东宫太子的位置更稳。

但如果真的要换帅,东宫势力肯定愿意把朱瞻基推上去。

十六七岁的人,当主帅也不是不行。

万一咱们的太孙殿下就是大汉的霍去病呢,未及冠就封狼居胥他不香吗,如果真这样,那还有谁能动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

张信等人一听就愣了,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太孙替换黄昏……

这事吧你还真不好反对。

可也不能同意。

朱高炽见状,只得出来打圆场,说换帅一事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定论,容我禀报陛下之后,请陛下圣裁,诸位就不用争论不休了。

不愧是朱高炽,恐怕他早就想到了。

官员除拜,他绝对不会去沾,只是换帅一事张信站了出来,得给这位深得父皇信任的隆平侯一个面子,同时看看隆平侯到底是支持谁的。

结果显然易见,支持老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