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1 / 1)

别说,听着甚爽。

事不宜迟。

黄昏出了乾清殿,直接奔往户部衙门。

户部尚书夏元吉正准备放衙,却见有个主事匆匆进来,说神机营中军指挥黄昏求见夏尚书,夏元吉愣了下,他来找自己作甚。

估计没好事。

思忖了一阵,对那主事道:“你去通知其余同僚放衙罢,我去接见这位黄指挥。”

双方见礼,落座。

黄昏对这位建文旧臣其实颇多尊敬。

夏元吉确实是个人才,洪武年间,因为乡荐而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和那顾独坐顾佐一样,夏元吉年轻时候也不合群,有时太学生们大声喧笑,夏原吉却端坐不动。

太祖看见后觉得这小子不错,沉稳大气,是个做大事的人,于是升授他为户部主事,虽然户部的事情繁琐,但他主事的部门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很快得到了户部尚书郁新的赏识。

适逢郁新弹劾各部门中办事懒惰的人,太祖那时候杀的臣子够多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仁慈一把宽宥他们,郁新坚持不许。

太祖怒问郁新是谁教他的。

郁新也是耿直,直接说是堂后的书算生。

书算生是一个官职。

太祖于是将书算生逮进监狱。

有个姓刘的郎中,忌妒夏原吉的才能,便对太祖谗言说:“在此事中教郁尚书坚持出发各部慵懒臣子的是夏原吉。”

太祖是和等人,哪会被忽悠,怒叱,“夏原吉能够帮助郁新处理户部事务,是难得的人才,你是想陷害他吗?”

得罪太祖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结果刘郎中和书算生都被处死,暴尸街头。

所以说,洪武朝内做官,脑袋瓜子真的是随时都挂在腰间,哪天一不小心就挂了,这位刘郎中就因为那么一句话,成了笑柄。

这只是夏元吉在洪武朝得太祖信任的琐事。

真正让黄昏敬佩的还是后来的事情。

建文初年,夏原吉升任户部右侍郎,次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苦,名声大噪。

靖难之后,夏元吉被逮捕献给朱棣,不料朱棣不仅没砍他脑袋,还重用夏元吉,升为户部左侍郎,在郁新去世后升为户部尚书。

这期间,夏元吉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治水。

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朱棣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佥都御史俞士吉带水利书籍赐给他。

夏原吉请沿着大禹所开的三江入海的故道,动用十几万民工,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于太湖,然后,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

工程竣工后回京,他说水虽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还没有全部疏通,还不是长久之计,永乐二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

永乐三年,夏原吉回京。这年夏,浙西发生严重饥荒,夏原吉又奉旨率领佥都御史俞士吉、大理寺少卿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发放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连姚广孝称赞不已。

黄昏入仕之后,虽然一直在风浪之中搏斗,但对于这些政事还是清楚,是以对这位户部尚书,尊敬有之。

夏元吉在官场浸淫多年,年少的锐气磨去了许多。

见面知心。

发现这位中军指挥天子宠臣对自己的态度颇为尊敬,也便放下尚书的架子,人都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笑道:“黄指挥有何事?”

黄昏呵呵一笑,“确实有事,刚从陛下那边出来,此刻来见尚书,是打算给户部送钱。”

夏元吉乐了,“这钱送户部可没意思,不应该送陛下么。”

他其实也钦佩黄昏。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黄昏做到了这一点。

黄昏呵呵一乐,“都一样,是这么回事,我上策陛下,建议改革货币制度,不过陛下还没决断,估摸着要找夏尚书等重臣商讨,此事大概需要些时日才会尘埃落定,而我个人还有些事不能拖,因此在启奏陛下,得到他的同意后,来找夏尚书商讨。”

自称我。

而不是卑职或者下官,在这一点上,黄昏有这个底气,也不是不尊重夏元吉,而是这样一来,更能拉近两人的关系。

夏元吉若有所思,“这是送钱?”

怎么感觉你是来赚钱的。

黄昏哈哈一乐,“都一样,既是送钱给户部,也是我自己赚钱,双赢的事情。”

夏元吉,“你且说说看。”

如果真能双赢,而户部这边又不用冒险,倒是可以操作,能够充禀国库,须知黄昏这几年的手笔,可都不是小打小闹。

有钱能使磨推鬼

黄昏直奔主题,“因为时代商行资金不够,我打算经由户部夏尚书这边,从国库里借个五万两黄金,暂时应急——”

“停!”

话没说完,夏元吉打断黄昏,“我没听错?”

私人,从国库借钱。

这要不是亲耳听见,打死夏元吉也不会想到,世上竟然还有人这么的异想天开,你当国库是个大型的私人钱庄么,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