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1 / 1)

中尉蔡江试着问道:“可否急调北疆的兵马来增援?李牧将军麾下还有七万精锐铁骑啊。”

“唉,恐怕不行。”平原君眉头紧锁:“上个月北疆送来的战报,诸位应该都知晓的。原先呢,只有匈奴犯我边境,可是近来东胡也蠢蠢欲动,时常呼啸而聚,入侵我北部城镇。北疆军团的防守压力骤然增大,此时一旦被抽调回来,导致兵力空虚,很有可能会让这两支异族趁机作乱,造成更大的破坏。”

国尉杜卓沉吟片刻,说道:“老臣赞同平原君的看法。北疆的兵马绝不能轻易调动,否则边境一乱,等于两头都出了大麻烦,到时候顾此失彼,更难处置。”

“那你的意思呢?”赵王问道:“果真是要征调新兵吗?”

“恐怕只能如此了。各地贵族豢养的私兵武装,外加各个郡县内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只要不是缺胳膊断腿的残废,悉数征召入伍!”杜卓的白胡子微微抖动,沉声道:“依老臣看,尽快召集整编新的部队,除了救援赵括大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防范秦军进一步的入侵,全力保卫国都。”

赵王不禁微微一愣,旋即又明白过来,讶然道:“你的意思是说,这次秦国真的有可能困死寡人的四十万大军,然后继续进兵邯郸?”

杜卓点了点头,语气显得非常凝重:“我王明鉴,眼下是不能不做这个最坏的打算啊。咱们即便在短时间内集结出新的部队,但如果想驰援长平前线,解救赵括他们,也只能通过太行粮道这一条路,前往百里石长城那边才行。若老臣所料不错,此时秦国人肯定也从别的地方调集了兵马,于长平战场的外围区域构筑坚固防线,以阻止我们援兵的去路。一旦救援进展的不顺利,被敌人包围的数十万大军恐怕支撑不了多久的。”

赵王的面庞上犹如罩了一层含霜,看上去苍白而冰冷。他很想直接否定掉杜卓的这个判断,但他也非常清楚,经验丰富的老国尉所言不虚。

就眼下的恶劣局面而言,即使他手上再多出大批兵马,也未必能成功突破秦军的阻击阵地,接应赵括等人突围。而且说不准,还会一不小心又掉进了对方设下的陷阱之中,造成更大的损失。

到了那个时候,莫说长平大败、邯郸不保,可能整个赵国都要跟着万事休矣了。

两下权衡,那四十五万主力固然重要,但自己的安危更是不容有失。鱼与熊掌二者兼得,自然是最好的情况,可如果真要二选其一的话,那么任何东西都比不了他赵王金贵。

思忖了片刻,赵王长叹一声,闷哼道:“无论怎么样,召集新军都势在必行。一方面,尽快加强邯郸的防御力量,以备不测,另一方面,还是要想办法给赵括提供支援,起码得送些粮草过去,让将士们有力量突围自保!”

新任主将赵晶

在赵国的朝堂会议之上,赵王最终定下了应对危机的基本策略:战力强悍的北疆军团暂时稳住不动,全力盯紧蠢蠢欲动的异族势力,朝廷则另外紧急征召十三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适龄男子入伍,同时,下令动员调集各地贵族豢养的门客私兵,共同组建新的部队。

根据司徒府的粗略估算,以此等集结力度而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国范围内大概可以汇聚八到十万新战士。尽管由于年龄放宽、征召仓促等原因,新军兵员的素质肯定远远不如之前的那四十五万大军,以这样的部队实力,想去突袭秦国人的阻击防线,解救正在被围困的赵括他们,肯定是力有未逮的。但是,若将这些人用来拱卫都城邯郸,那么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架子气势,总归还算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心理安慰。

至于说究竟由谁来担任这支新军的总指挥,赵王一时间又有些犯了难。能打仗的将军几乎都跟着赵括上了前线,而老将军廉颇则因为积劳成疾,再加上心情沉重郁结,一回来也立刻病倒不起,根本无法重新上阵。

所以此时放眼朝堂,居然再没有合适的人选去统领新组建的部队。

他沉吟片刻,最终将目光落在了赵晶的身上。赵晶之前颇受赵括的认可和赏识,无论能力还是眼光,都属上上之选,而且此人没有任何朝堂派系的根基,算是他着力培养的少壮派嫡系中的代表人物。

尤其是此次长平大战,赵晶思路清晰、临危不乱,居然能够在白起的手里全身而退,带领麾下兵马整建制的平安撤回邯郸,足见此人也有不俗的军事才能。

想到这里,赵王暗暗有了主张。他当着大臣们的面,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打算让赵晶坐这个新军团的主帅之位,不知众人意下如何。

说实话,目前赵国朝中也确实再无其他可用的大将。朝堂上那为数不多的几个高级武官,要么是文臣半路转行的,要么是年纪太老,早已失了勇悍锐气的,一想起之后有可能要面对战无不胜的秦国铁军,谁也没有胆量主动跑出来接这个差事。

于是,大家对于赵王的这个想法,都没有当即表现出什么明确的反对意见,基本上等于是默认了赵晶这个临危受命的新主将。

赵王见众人没有异议,便随即宣布了旨意,由赵晶统领原先从战场上带回来的那三万兵马,另外再加上即将征召的近十万新军,一边拱卫都城邯郸,一边寻机增援被困在长平战场上的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