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曹操的难处(1 / 2)

三国立志传 晴了 1897 字 8个月前

刘备回过了头来,望向陈祗,他从陈祗的语气里边听不到讽刺,而是一种顾虑,不过,对于能够在乱世里挣扎着生存而发达至今日的刘备而言,陈祗所描绘的科举制的弊病,只不过是一种优良事物的副产品。

“不用!如此良策,备岂可置而不用,况且,奉孝加上的这一条,乃是为国之社稷而作,若是我大汉当初能一意如此,如何会有今日群雄并争之患?”刘备这话有些想当然,但这也证明刘备读懂了陈祗的心思,而且,他决定毫无保留的信任。

建安十五年冬,刘备这位荆州牧皆益州牧发布了官吏录用新制度,以科举为主,九品官人为辅的录用制度终于登场亮相,举国震惊,而寒门庶族听闻此消息拍额相庆者无数,由此更是掀起了一股南奔的浪潮。

曹操斜卧在床榻上,虽然精神仍旧抖擞,但是脸上的病容却是什么都掩盖不住的,轻咳了两声,继续看着那份从荆州传来的情报。

“好一个刘玄德,事事皆与孤对着干,这科举制如此手笔,实乃天纵之材尔。”曹操将那手中的情报放下之后,抬起了头,望向身边正在侍候自己的曹丕。“阿父,这科举制依孩儿看,确实利,但却多有弊病……”曹丕小心地赔笑道。

曹操抬起了手,拦住了曹丕的话。“丕儿,你这些话是不是那些人说的,你不用解释,这些事,为父眼未瞎,耳未聋,岂能不知?只是丕儿,世家大族可用之,但切记不过太过,不然,后果难料。”

“阿父,其实孩子也不全是听那些人的,只是,现如今,阿父欲进魏王之位,确确实实离不得那些人的支持,所以,孩儿觉得科举制虽好,但如今正是紧要关头,缓一缓,也是好的。”曹丕点了点头,小心地解释道。在曹操那两只几乎不会泄露出一丝情绪的眼睛前,曹丕垂下了头,手心已然尽是汗水。

--------------------

曹操没有点头或者摇头,站起了身来,缓缓地在厅中踱着步,自濡须口之战后,曹操的身体便有一日不如一日的趋势,虽然他仍是掌握住一切军政大事,不过,自击败马超之后,曹操已经开始打起了立世子的主意,如同历史上一般,曹丕成为了他的最佳人选。

而曹丕与世家大族亲近,曹操全看在眼中,并没有说什么,可并不代表他不清楚,他也明白得很,自己虽然抓住了军权政权,可是,这些东西的基础,大多还是那些世家门阀,而原本的那些寒门庶族的势力,到了如今已然成为了少数派,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更何况,他要当魏公,若无那些世家门阀的支持,就算是强撑着上了,那肯定是步步荆棘,况且,曹操的心还不止于此,他想做周文王,也就是说,他想取代汉室,那就必须要让那些支持他的世家门阀获得更大的利益,不然,如何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拥戴?

所以,九品官人法,就是他与士族门阀之间的一根粗线,通过这根线,把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虽然会损失那些寒门庶族的民心,但是,中原地区,世家门阀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大得连曹操这样的人也不敢去轻易地得罪,就算是曹操想杀鸡敬猴,也要千方百计地寻到了足够的理由才敢动手,单单一个孔融,曹操就花了无数的心机,才把他给剁了,而还有那个杨彪父子,总是阻拦着自己的意见。

昔日曹操就想寻个理由把杨彪给干掉,不过,却让人给拦了下来……如此种种,让曹操也有些无奈,虽然自己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更是魏公,却仍旧不敢轻易地触动那些中原世家门阀的神经,因为,他需要跟他们妥协,以便让他们能继续支持魏氏,走到这个宗族最辉煌的顶点,称王,称帝。

“也罢,只能暂时如此,不过丕儿,你当记住,日后……”曹操示意曹丕走近了一些之后,再他的耳边低声嘱咐道,曹丕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连连点头不已,只是,他对其父的想法却不以为然。只不过,这些话和想法,曹丕是不会说,只能烂在肚子里,表面上,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阿父放心,孩儿知道该怎么做了。”曹丕向曹操深施了一礼,坚决地道。曹操抚着长须看着这个已然渐渐成长起来的儿子,不知道是欣慰还有感慨地轻叹了声:“你知道就好,去吧,为父乏了。”

望着曹丕离去的背影,曹操久久不语,半晌才缓步挪回了床榻之上,斜倚在那床榻上,手按着额头,那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又袭上了额头,越来越沉重了,这病痛,已然整整折磨了曹操很多年,曹操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