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玄色之变(1 / 2)

随着陈文哲的心念,此时显现在他眼前的,已经不能算是图片,而算是三维立体投影。

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可以用心念放大,甚至是让立体图片旋转的虚拟投影。

投影太过真实,很多细节更是秋毫必现!

这样一来,鉴定这件瓷器,就实在是太方便了。

因为很多特征,都已经清洗的展现在陈文哲眼前,比如“竹丝刷痕”。

最重要的是,他可以随时放大,让他看的更加清楚。

看着眼前放大了的瓷器,陈文哲有点感慨。

他以后是不是鉴定瓷器,都可以先拍照,再利用隋侯之珠的这种能力,从微观方面开始鉴定?

比如现在,眼前的这件瓷鼎,哪里还有什么秘密可以隐藏?

因为它的很多特征,都被放大了,完完全全的呈现在陈文哲的眼前。

像“竹丝刷痕”这种工艺,刚开始应该是一种缺陷。

因为宋代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这种痕迹不只出现在定窑瓷器上,但是其他窑口的刷痕,不如定窑的细密。

所以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

这种痕迹,肯定不是工匠们想要留下的,而是不得不留下。

没想到就因为定窑器的品质,让这种缺陷,也成为了定窑的一道美丽风景。

看着这些竹丝耍痕,陈文哲有点感慨。

之前他居然没有想过,隋侯之珠内部的瓷器图片,居然是可以随着他的心意变化的。

这样一来,他想要研究一些手中没有的古董,就太方便了。

很多古董特有的特征,他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而且是想要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

除了没法触碰,好似古董的所有特征,都能随着图片放大,从而看的更加清楚。

比如现在这只定窑瓷鼎之上的泪痕,这也是定窑的一大主要特征。

定窑毕竟是千年之前的窑口,不管他的水平有多高,一些缺陷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当时的科技,让他们的工艺受到限制,就比如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瓷器,唐至五代定窑瓷并没有这种特征。

这是因为唐代定窑施釉比较薄,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所以无流釉现象。

而北宋的釉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这种”泪痕”,通常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看到这么清晰,这么标准的泪痕,陈文哲真弄不清楚,这件瓷鼎,到底是不是那件赝品。

不管怎么样,有着这种品相,这种工艺,陈文哲更愿意相信它就是那件北宋重宝白瓷鼎。

控制图片翻了個个,让他的鼎足暴露出来。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算多,主要有平底和圈足两种。

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

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

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

一般足面总是显得不够平整,足面就是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大风小说

这一部分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

凡北宋定窑圈足器,也就是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

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

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鉴定定窑器,最后一点是变形。

定窑的器物,尤其是碗一类,大部分都有一些变形的现象。

如果将整器倒扣于桌面上,会很明显地观察到这种特点。

当然,这是一件精品瓷鼎,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形,要不然也不会作为名传千古的精品,而留下来。

“这不太可能是一件仿品啊!”

陈文哲看着这件重宝,他可不会认为,明代的高手就一定比现代的仿作大师更加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