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舞戟于庭(1 / 2)

看了看手中的铁戟,陈文哲有点心动。

现在武器可是现成的,他只要选择一把,使用自主传承,就可以获得古人使用这些兵器的经验。

相比现代人使用的冷兵器,肯定是古代人使用冷兵器的技术更高,因为古代人没有任何选择。

希望这些不是些观赏性兵器吧,如果全是礼仪用器,那陈文哲就要失望了。

有了想法,陈文哲加快了速度。

他把所有兵器,都一一摆放整齐。

这些兵器当中,只要有一把实用器,或者说,只要有一把是古代王侯侍卫们曾经使用过,或者是用来炼过武的兵器,陈文哲就可以在其上学到一些技术。

速度加快,各种破烂就被翻出来了。。

除了环首刀还有卜字形戟,其他的就有点奇怪了,只不过他还是认出来了一种,那就是一种短戟,或者叫手戟。

这东西跟长戟很像,自然容易辨认。

手戟用途广泛,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怎么用:“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

摘即投掷,可见手戟是一种供手持或投掷的兵器。

这东西与“卜”字形铁戟的头部相似,其在直刺的旁侧,有一个横出的短枝。

直刺的末端,似有细绳缠绕,以供手握,用时单手操持,遥掷击敌。

汉代人多以短戟护身,这应该是一种实用兵器才对。

汉时贵族官吏的厅室中,常设有搁故佩剑、佩刀的兵兰(武器架)。

兵兰图像,在汉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屡屡能够见到。

一般其上除刀剑外,往往还置有手戟。

这么看来,当时的人也常以手戟作为防身之器。

这种兵器在古代的一些典故之中,也经常出现。

比如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用它。

从此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

发现了短戟,陈文哲十分高兴,这一次应该能够看到一些真正的功夫了吧?

陈文哲知道的,汉末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使用手戟。

他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当即将他杀死。

曾与孙策为敌,后被收服的太史慈,也善于使用手戟。

神亭岭决斗时,孙策夺走了太史慈插在背上的手戟,太史慈则抡得了孙策的头盗。

除了投掷的用法外,手戟也可用于近战格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异向余语》说:曹操“尝私人命常传张让守。让觉之,乃舞于戟于庭”。

这些说的都是短戟的使用,所以在看到短戟之后,陈文哲全都小心的一一清理出来。

而最后剩下的都是些什么?看着造型有点奇怪啊!

汉代时期的兵器,陈文哲有所了解,但是,有些武器他还是不清楚是什么。

更何况,眼前这种造型奇怪的兵器,还锈蚀的厉害。

没办法,陈文哲只能是通过回溯,看看这些东西的用法。

“难道是钩镶?”

通过回溯,陈文哲倒是知道了,这东西很可能是钩镶。

这东西甚至被人称之为,奇思妙想的“钩镶”。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

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

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

勾住之后,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

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这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文献中有关钩镶的记载不多,难见全貌。

不过其实物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多次发现。

另外,在汉代画像石、砖中,亦有不少钩镶和使用钩镶的图形,资料尚属丰富,要不然陈文哲也想不起来。

钩镶整体呈弓型,两头各有一个向外的弯钩,两个弯钩一般上钩长于下钩。

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都稍向后弯。

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有的为小球状。

有的则为锐尖形:两钩中间连接一小型铁镶(盾牌)后的把手,把手前面为一块圆角长方形薄铁板制成的镶。

用圆盖钉固定于钩架上,有的镶则呈上宽下窄的犁形状。

钩镶一般通长在60—70厘米左右,这包括上钩、下钩和中间的镶部。

此外,在阿三那边也有类似形状和作用的兵器,叫做羊角盾,可以说钩镶和羊角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